内容详情
为了孩子们安心重返校园
——响水县陈家港周边学校复课记
■本报记者 缪志聪
3 月 25 日,星期一,上午 9 点 15 分,响水县海安集中心小学 426 名学生在塑胶操场上,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当天,该县在响水“3·21”爆炸事故中受损的 10 所中小学校全部复课。一河之隔,灌南县受影响的3所学校的孩子们也回到了校园。他们说,今天能来上课很高兴,身边的小伙伴一个都没少。
回忆起爆炸当天的情景,响水县海安集中心小学三(2)班的班主任胡泓宇心有余悸。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2点48分,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过了一会儿,一阵烟雾向学校笼罩过来,他班上的学生正在二楼上音乐课。他立刻往楼上跑,把孩子们护送到塑胶操场,随后给家长们一一打电话,直到每一个孩子都被接回家。“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组织学生开展疏散演习,但是像这样严重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胡泓宇说,当天他一直忙到晚上9点。
响水县教育局副局长龚艳森介绍,该县有136名学生被玻璃划伤,主要为轻微伤。事故发生后,相关学校教师立即将学生们疏散到安全地带,被玻璃划伤的孩子被送到附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与此同时,县教育局也启动了应急机制,组织受损学校教师整理校园,清除玻璃碎片,调集相关人员修复受损校舍。3月25日,受伤学生绝大多数回到了校园。
在灌南县,也有3所学校受到波及。同样的,学生们也得到了及时救助。“我们最紧张的还是孩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我们立即组织医疗专家对学生进行救护,还专门从连云港市调拨了力量,每个医院都安排专人值守看护。”该县副县长张文艳告诉记者,事发后的第二天,市里专家到达现场后又对孩子一个个重新检查,认为需要转院的都转到了县、市重点医院,“到现在每个医院都有专人值守,保证孩子们随时能和外界取得联系”。
站在灌南县堆沟港镇九队小学教学楼的三楼,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对岸的化工厂,这里距离爆炸事故地点不到3公里。在学校,记者看到每一间教室都换上了新的门窗。灌南县教育局局长周达华介绍,原来的门窗都是非标准尺寸,事故发生后他们立即联系了厂家定做,利用周末完工。据初步统计,这次受损的门有311扇、窗户450扇、房屋740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近几天响水、灌南相关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工人们一直在努力为复课做准备。在堆沟港镇九队小学,一直到3月25日凌晨3点,修复清理工作才宣告完成,工人们把门窗运到,等安装好已经是凌晨6点。
据介绍,在距离爆炸地点最近的响水县陈家港王商小学,受到爆炸波及的教室内原本十分杂乱,门窗损坏,玻璃破碎,课本和学习用品散落一地,教师办公室的棚顶破损,悬在半空。记者实地查看时发现,教学楼的门窗都已经修复完成,教室的外墙和走廊粉刷一新,几乎看不出来受到爆炸影响的痕迹。
龚艳森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响水县教育局共组织400多人,动用挖掘机、运输车辆数十台,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房屋拆除、修缮以及道路、校园绿化等配套设施维护,添置了430套课桌椅,确保学生能在3月25日正常上课。在3月25日开课之前,住建部门对校舍进行了质量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些校舍主体结构大多未受损。
3月21日,爆炸事故发生当天,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即带队来到响水,实地查看学校受损情况,看望受伤学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也带领厅基教处、安稳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来到每一所受损学校,了解学生们的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省教育厅还专门组织了南京、盐城等地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服务志愿者赶赴响水、灌南两地,在复课前陪伴孩子们做游戏、做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有一个轻松的心态去迎接课堂。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还带着高校的专家团队给灌南县相关学校的班主任做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
“我们有29个学生受轻微伤,今天都来上课了。还有12个学生没来上课,经过了解,是因为感冒发热,不是事故原因。”海安集中心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校所有班级3月25日的第一节课都是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课,县教育局也安排了心理辅导教师对孩子进行帮助。在响水县陈家港王商小学,记者遇到了上海市妇联派来的心理辅导专家团队,他们3月25日上午已经去到了两所学校。这支团队曾经深度介入汶川大地震等心理援助项目,负责人赵红娣告诉记者,响水10所学校每所都有两至三名心理辅导专家负责。“孩子们受到的影响程度不一,严重的头上还包扎着纱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总体上没有问题,已经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海安集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记者看到一辆环境监测车。省监测中心监测部主任徐亮告诉记者,3月25日,所有监测人员分成6个小组,分赴不同学校进行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这些校园的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下午1点25分,经过心理疏导,学生们再次踏入校园,记者看到不少孩子露出了笑容。一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在欢快地追逐玩耍。
缪志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