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快乐从哪里来
■方仁野
走进“东洲国际”,你会发现,她与当下绝大多数的校园有着太多的同一性:校门肃然,洁净典雅;环境清幽,书声琅琅。然而,若是走进这所学校的课堂,走近教师和孩子,走进他们的生命日常,你又会发现他们不一样。
“东洲国际”的孩子是轻松的。当然,在各类补习班横行的当下,对于初中生而言,“轻松”只能是相对的。当太多孩子为作业奋战到深夜乃至凌晨,当太多伴学的父母因儿女的作业唉声叹气、焦头烂额之时,“东洲国际”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作业少而精。倘若你在“东洲国际”的校园里,遇到一个初一的孩子,你问他作业做到几时方可结束,他一定会笑着告诉你,一般8点左右就结束了。此时,你会注意到,这孩子笑得很开心。可事实上,为了让孩子们感性的快乐得到理性的保障,学校从源头抓起,严令所有教辅用书不得进校门,所有作业以小讲义形式发放,而且必须由科任教师在教研组分工合作的前提下自行编制,保质控量,有的放矢。此举坚持3年多,如今已是刚性制度。
于是,孩子们自然是快乐的。而且,他们的快乐,远不止于此。
“东洲国际”的教师们,最懂少年的心思。孩子们爱玩,教师就带着他们去玩泥巴;玩得不亦乐乎之际,孩子们顺便悟出了陶艺的精髓。孩子们爱吃,教师说,自个儿做的东西最香,然后领着他们去做烘焙;孩子边做边吃,最后习得了烘焙的技艺。孩子们从小就喜欢球类游戏,教师说,行,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你们爱玩啥自个儿挑;后来,打乒乓球的孩子学会了拼搏,踢足球的孩子懂得了合作。“东洲国际”的孩子多,全校41个班级,2000多个孩子,他们的心思都不一样呢。于是,民乐摄影跆拳道,沙画国学弹琵琶……涵盖艺术、人文、运动、生活各个领域的各大社团应运而生,达30多种。每个星期的周三周四下午,“东洲国际”的校园里,处处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在生命的行走中,我们总得面对各种神色凝重的质疑。或许有人要问,孩子们玩得这么嗨,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成绩?
对此,“东洲国际”的校长微笑着说,不怕!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而最高效的德育,莫过于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习得,而后内化。至于分数,只是生命成长的额外馈赠。
一伙儿笑靥盈盈的孩子背后,是否总站着一群皓首穷经、苦不堪言的教师?“东洲国际”的教师说:真没这回事——咱们也乐呵着呢。校长说了,上班时间把分内的事儿做智慧了,做精致了,就行了;加班加点,死抓硬揪,不是咱“东洲国际”的风格。众教师遵言行事:晨曦初上,好好上班;待夜幕降临,则开心下班。
都说班主任是最苦的差事,可“东洲国际”的班主任说:干吗事无巨细都要念叨几句、插手几下?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管理自己,你就站一边瞅两眼,指点几句,省事儿,还有效。果真没出啥乱子,孩子们一个个跟小大人似的,读书做事儿利索得很。班主任们一旁看了,美滋滋的,乐得清闲。
有人说,这就是一所学校的凝聚力;有人说,这是一个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有人说,这才是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教育,本就是校长带着教师,一起做一件有温度的事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说着,做着。孩子们快乐了,教师们也快乐了。这一点一滴的快乐,凝结起来,便成了教育生活中师生的共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