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非智力因素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借助非智力因素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 柏广芹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起到推进、导向、强化等作用的个性心理,其中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学习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在数学教学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 点燃学习兴趣

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当注重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如何有效借助非智力因素,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呢?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并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比如,在“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课教学完成后,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了数的组成,并能够了解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正确的数感。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适合绝大部分学生能力的题库,并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万以内数的应用”的比赛活动。题库中有简单的问题,也有相对较难的问题,如“写出与5999相邻的两个数”“用0、3、5、9四个数字组成最大的四位数”“钢琴售价为9979元,约为多少钱”“对999、1085、1116、1290、2106等数的大小进行排序”等。比赛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形式,积极引导学困生参与其中,促使学困生完成一定的题目。学困生在解决问题、为团队争取到成绩的同时,自信心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参与数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点燃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知识的毅力和钻研精神,为后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设置梯度问题 强化学生意志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用同种思维引导所有学生,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情况,学困生一筹莫展,而优等生没有得到更有效的引导。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设置题目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梯度问题,确保这些问题既能达到层层深入的效果,又不会让学生在难题的冲击下丧失信心,以此来逐步培养学困生坚韧的学习品质。

比如,笔者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梯度问题:1.思考我给出的数据有何特别之处?2.看一看这些数的个位有何异同?3.怎样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根据第一个问题,学生们能大致归纳出2、4、6、8、10、12等数都能被2整除,但是并没有总结出系统的规律。于是,笔者用第二个问题帮助学生缩小范围,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最后,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数学规律,并设计练习强化认知。完成理论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迅速分辨232、163、33、59、74等数能否被2整除。在三个不同层次问题的引导下,此时学生能够迅速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方式,引导并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桥梁,简化学生的认知难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品格,促使学生迎难而上。

紧抓课堂细节 形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高效思考和学习的必要前提条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意志力的参与,更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细节,借助非智力因素在细节中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考习惯,解决学困生的学习效率问题。

比如,笔者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内容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较弱的自控能力,先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规整地书写0~9这10个数字。针对这些数字的书写特点,笔者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物进行了分析,并用数豆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1、2、3、4、5等数的大小。接着,笔者对学生书写困难的3、5、8、0等数字进行了特别强调和训练,并及时纠正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在纠正后要求学生多加练习,培养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紧抓课堂细节,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书写,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书写,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养成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做到温故知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非智力因素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的各种品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