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啊,城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城西啊,城西

■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诸子玥

我的家乡在江苏镇江。虽然现在已经离开家乡在外求学,但每次放假回去时,我都喜欢去城西走走。一个天气阴沉的早上,我去西津渡拜访我的书法老师。老师迟迟没有来,工作室的门静静地关着,青砖灰瓦的小楼以及那块油漆剥落的“元同斋”的匾在低低的灰色天空下像一支古朴幽雅的琴曲,低吟浅唱着。心一静下来,思绪就悠远起来。

整个古街是一块块的青石板连接着的一个个窄窄的铺面。有些铺面开着,经营着手工艺品、早茶、镇江醋,有些铺面关着,更有些铺面是居家的,老人一边生着煤炉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早新闻。因为不是休息日,古街上的游人很少,像我这样散漫的人更是没见到第二个。来往的都是匆匆过客,有家长送孩子上学,还有个挑箩筐的老太太在吆喝“四季豆两块咯——”。古街烟火味很浓重,如果不是那矗立的过街石塔、燃着烛火的香炉和写着“飞阁流丹”“同登觉路”的墨宝,我几乎快忘了这是历经千年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样一个没有阳光的早晨,在古街上行走,很容易就混淆了时空,我究竟是那待渡的古人,还是让露水湿了头发的现代女子?

出了西津渡,我期望看到的那条曾天天要路过的铁路已经不见了。匝口边的那幢半圆形二层小楼还在,这样的小楼是摄影爱好者很好的选材,一看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手笔。现在的小楼一层开着杂货铺,它旁边的一家小面店已经拆了。我曾经常常从铁路下的涵洞穿上来,在小面店里吃阳春面和油条,现在已经很多年没有尝过那种才炸好的蘸着面汤吃的油条了。

我顺着林荫道寻访旧的新河桥,途中要经过“超岸禅寺”。这是个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高耸的屋顶和尖翘的檐角很像清代的建筑风格,红色圆柱支撑的回廊有大家之风,风格与色彩一致且高低错落的房子是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和建筑相匹配的院子使整个寺院雅致惬意。只有那白色的围墙是新修的,它包裹着的寺院神秘而美丽。想古人借住在这长江边的寺庙,枕涛声入睡该有多少遐思?现在的超岸寺正在整修,不知道人们会不会在院落里栽上花草,或者安上大钟,供上香火。绵绵的钟声一定会招来八方游客,那时,超岸寺的美必会展露无遗,只是会少了此时的孤独和宁静。

站在旧的新河桥上,手扶白色栏杆,眼前就是气势恢宏的新桥,似一座彩虹,又像沿江风光带这条“珍珠项链”上的蓝色坠子,熠熠生辉。新桥上来往车辆不绝,一派现代景象。我久久徘徊在这脚下的旧桥,曾几何时它是通往金山的必经之路,也曾是光彩夺目的新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在这桥畔住了3年,那时每天早上都会在桥上买阿婆的煎饼。黄昏我和爸爸约定,谁先到家谁就在桥上等。我住过的房子现在已经拆了,那些旧的百货商店、银行、小学校也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桥还在,留着给居民和行人通过,也留下一段城市的历史。

不说那金山寺的晨钟暮鼓,只想着那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爱情就有些醉了。不知不觉登上了云台山,到了京畿岭。整个京畿岭绿树如荫,狭窄的道路两旁拥挤的大小楼群密密匝匝,有富贵的明清建筑,有镇江沦为租界时的外国建筑。那低矮衰败的是民居,但是从那些考究的木栏杆、小窗户上,从那些复杂的甬道都能看出它当年的风采。建筑是凝固的,但人儿是灵动可爱的。只有在城西,你才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谁家生了胖乎乎的小孩子,正抱在手上逗乐;谁家有高寿的老人,鹤发童颜躺在藤椅上摇蒲扇;谁家做了喷香的红烧鱼;又是谁家把莴苣晒成条挂满了屋檐……好像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漫步京畿岭,那些别处难寻的花圈店、铁器店、花鸟店、古玩店比比皆是,在一个个小门面里,主人几乎是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着自己不大的一份事业。

京畿岭的尽头是镇江博物馆,一座曾经是英国领事馆的西洋建筑里,存放着无数的中国文物,每一件藏品都可以写出长长的注释。现在已经免费开放,参观的人可以细细地了解镇江的历史和文明。

整个上午我都在城西流连。我在这里生活过,对这里有感情,每当有外地的朋友来镇江,我一定会带他们来城西。金山寺的传说驰名中外,西津渡的故事是一副长卷,城市的历史和变迁都在这里,在城西走一走就记住了镇江。来过城西都会说,镇江真美,一幢房子就是一个故事,一棵树就是一首古诗,一条路就是一道景,这就是美丽的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