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资源供给“突破之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探寻教育资源供给“突破之道”

——宿迁破解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难题

■本报记者 仇玉坤 陈光明 王频 通讯员 丁静宜 李远

“我区去年一次性建成1所小学、3所公办幼儿园,今年还将启动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的建设,计划通过几年时间,充分满足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谈及本区教育发展规划,宿迁市经济开发区政社办副主任刘学难掩兴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人口政策、区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宿迁市中心城区人口剧增,适龄儿童学位需求急剧扩大。“要想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建好学校是当务之急。”面对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宿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汤成军向记者介绍了宿迁的“突破之道”。

科学布局,学生上学不再难

在宿豫区豫新小学,一排时尚的朗读亭“亭亭玉立”。“恭喜您打败了全国80%的朗读者,总分88分。”在学生朗读完毕后,屏幕上随即出现了得分与排名。智慧图书馆、数字书法教室、创客教室……豫新小学包括朗读亭在内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和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据了解,豫新小学是宿豫区为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的一所公办学校。该校位于宿豫城区五台山路和长江路交会处,此区域周边原来没有配套学校,学生的施教区较远,上学很不方便。学校于2018年8月竣工,累积投资1.5亿元。目前,该校小学部在校学生2325人,幼儿园在园学生383人,有效缓解了这一区域适龄儿童“上学难”的状况。

为适应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心城区教育设施的规模及空间布局,依据《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宿迁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应运而生,豫新小学的诞生就源于此次规划。

“本次规划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与城市居住区开发相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布点、就近入学,高中适合规模’等原则,坚持教育用地‘性质不变、总量不减’的要求,在研究测算2017—2030年中心城区幼儿园至高中各年级学生数及发展变化趋势基础上,依据省定学校建设标准,进行精确设计、科学布局。”宿迁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马祥云介绍道。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宿迁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中心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的办法》《宿迁市中心城区学校建设三年(2018—2020)攻坚计划》,明确学校建设的责任主体,并要求从建设计划确定到竣工投入使用,原则上不超过两年。各区政府(管委会)根据学校建设完成时间,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执行不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级的建造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汤成军告诉记者,为确保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工作顺利稳妥推进,宿迁市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并在市住建局设立重点项目办公室。同时,为有效缓解学校建设资金压力,由各区投建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根据计划进度,市财政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20%给予奖补。

加快建设,新老校交相辉映

“能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孩子真是幸福!”青海湖路小学一(1)班学生高一鸣的爸爸对记者说。半年前,他还为这所新学校能否如期开学忧心忡忡。走进青海湖路小学,教学楼宇、文化长廊、运动场所布局合理,教室里85寸触摸一体机、大功率立式空调、先进教学设备等一应俱全,穿行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现代气息。

青海湖路小学覆盖经开区和宿城区两个区,2018年,面对学位不足、择校现象严重等问题,结合周边小区适龄儿童少年流动情况,宿城区古城小学、经开区黄河小学和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部分施教区调整为青海湖路小学施教区。双学区的大胆设计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有效缓解了周边学校“大规模、大班额”问题,纾解了两个区的学位需求压力。

青海湖路小学校长苗彩成向记者介绍说,该校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实施中心城区基础教育优化工程确定的重点民生项目,是全市第一所绿色建筑三星级校园。学校占地110亩,建设资金投入达3.4亿,教育装备统一按照江苏省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配备,可以满足4000名学生的学习需求。2018年9月,该校迎来了第一批“新主人”——1354名新生,其中包括黄河小学高年级的分流学生476人。

相比新校建设的大胆突破,至今已有92年办学历史的钟吾初级中学的改造则慎之又慎。“建成后的学校既要继续发扬优秀办学传统,发挥公办初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校长宋志平说。

由于该校大部分校舍不符合抗震要求,校园布局不够合理,风格上不够统一,原有的设施设备多数已无法正常使用,学校决定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改建,恢复建设原有的孔庙建筑群。此项校园整体改造工程占地总面积达190亩,总投入约3.67亿元,被确定为2018年宿迁市重大项目、宿迁市中心城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记者了解到,以青海湖路小学、钟吾初级中学为代表,针对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存在的大规模、大班额、分布不均、服务人口超标等问题,2017—2018年,宿迁市中心城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5所,新增学位达11880个;在2018—2020年间,共计划建设学校48所;到2021年,宿迁中心城区的适龄儿童均可就近入读硬件、师资条件一流的好学校。

夯实内涵,

把好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

校园建好了,如何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新学校?这是横亘在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2017年,宿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集聚优质资源加快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集团化联盟化办学、名校办分校、整体托管办学等模式,加大优质资源引进力度,全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优质教育资源项目37个。实行阳光招生,通过网上系统,既规范了招生行为,又实现了招生规模的精准控制。学区选择上,采取自愿申请、严格审批的方式,保证学生分流工作科学性。鼓励教师校区流动,通过名优教师外引内培、组建教科研共同体等形式,全面提升新校办学内涵。同时,通过家长会、现场会、媒体报道等形式介绍新学校的办学前景,提高家长对新建学校的认可度,实现生源有效分流。

“经过反复考虑,我们决定把孩子转学到青海湖路小学。这里的老师经验丰富,几位校长都是省特级教师,我相信孩子在这里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成长。”青海湖路小学四(2)班学生尹语涵的妈妈说。

“打动家长的心,还得靠过硬的师资。”该校省特级教师杨海燕告诉记者,在青海湖路小学,4个名师工作室同步引领教师成长,青课堂、青论坛等各类教育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青小就像大熔炉,让初入职的教师在热火朝天的环境中淬炼,让有经验的教师得到更好的打磨。”青年教师王蓉深有感触。

“学校有了现代化的校舍,也要有现代化的教师。”谈及宿豫区的师资培养,宿豫区教育局副局长徐遵喜这样表示。他说,2018年,宿豫区教育局启动了“室站融合1+1”学科教研活动,即在区教研室的组织下,联合名师工作站,整合域内名师资源,分学科开展教科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下一步,我们要引入院校专家、域外名师来传经送宝,让‘1+1’变成‘1+1+X’,更好地发挥‘室站融合’的发展引领作用,让教师的成长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