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五个转变”,奋力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实现“五个转变”,奋力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2019年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2月14日,省教育厅在南京召开201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分析教育改革发展形势,部署2019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分两期摘要刊发葛道凯厅长讲话。敬请关注。

■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葛道凯

2018年9月10日至11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作讲话,孙春兰副总理作总结讲话。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总书记在这次大会讲话中概括了“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全省教育系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

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旗帜。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全国教育大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迈向新征程。

江苏教育现代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走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和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本世纪初至现在)两个阶段,目前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阶段,江苏教育基本矛盾为: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总量和规模方面,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压力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有待扩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老年教育渠道有待拓宽;质量和结构方面,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待深化,职业教育特色和吸引力有待增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有待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江苏教育主要矛盾为:教育运行的内向与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仍需进一步巩固,社会参与教育停留在评判层面、主动作为途径短缺,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总体上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

总体来说,江苏教育体系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拓展规模的任务基本完成,主要短板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所以,在着力补齐短板的同时,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主题,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主要任务。如何推动教育区域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等要素的调整和优化,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决策的主要着眼点。我们既要城市教育优质,也要农村教育绽放;既要苏南率先现代化,也要苏中苏北及时跟进;既要打造高峰建设高水平大学,也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既要公办教育红红火火,也要民办教育有序发展,等等。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是一项巨大工程,特别考验改革者的胆识与智慧,我们既要有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和勇气,又要始终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整个改革过程,坚持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平衡充分发展。

二、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弹性供给转变

刚性保障和弹性供给,既是工作方式问题,更是发展理念问题。刚性保障侧重于政府主动作为、方便政府自己,弹性供给侧重于满足社会需求、方便服务对象;刚性保障侧重于打基础促发展,弹性供给侧重于多样化适合性。在教育现代化的前两个阶段,江苏通过加强规划、工程带动、以评促建等刚性保障办法,有效筑牢了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制度刚性保障老百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更多提供与个性需求相适应的弹性教育供给和发展性教育政策体系。如何改变硬性的、不留余地的教育供给方式,更多地形成与弹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供给方式,逐渐成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必须解决的紧迫命题。

三、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转变

指标引领、达标考核是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2007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为参照,对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衡量。2013年,省政府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6年修订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以发达国家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为参照,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衡量。这些指标体系,已经并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特色就是生命,品牌代表形象。因此,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抓达标示范,保基本、守底线、统一要求,更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以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影响力。如何在基本条件、基本规格、统一要求得到总体满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这是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更加突出的重要任务。

四、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促进人的现代化作为重中之重。推进教育现代化,既要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个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又要发展教师特长,尊重理解教师,严管厚爱教师,让每个教师都有干事创业、立德树人的激情和动力。所以,我们要坚决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规律的办学之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五、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满意转变

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这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本质所决定的。提高水平和人民满意,既紧密相连,又相互区别。提高水平是人民满意的前提基础,人民满意是提高水平的目标追求,低水平的教育不可能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但高水平的教育并不必然意味着人民满意。当前,江苏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进入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转折时期。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评价导向,更加突出人民满意,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使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为贴心,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江苏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这“五个转变”的总体趋势,表明当前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优势。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

行动一线建支部 支部一线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