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代职业教育之崛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看现代职业教育之崛起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成规模、成体系的高速发展并成崛起之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40年来,职业教育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其发展是伴随着重大结构性变革后的增长,其改革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经历了从破旧到创新的跨越,既扎根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和未来。

当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在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确立,这标志着现代职业教育崛起之大势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的头20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急速发展,引发了中等教育结构的大调整。职业教育作为新增劳动力开发供给的主要手段,其高速发展成为整个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改革重点。到90年代初,江苏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普职比达1∶1,职业教育作为独立门类的一类教育突破了规模制约而获得了崛起的数量基础。

世纪之交,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涌来,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掀起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下,与其他省的三个市共同组织全国六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群,率先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使我省职业教育跨进了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并为后续的全省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制度、关键层面的本土经验及管理范式。

2008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进一步从功能、结构、评价标准诸方面对现代职教体系进行了制度政策的设计:在功能上,强调职业教育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在结构上,一方面强调学制内中高职的多学制学历,另一方面着眼学制内外沟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体现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在评价标准上,明确以满足民生和满足国家需求为根本落脚点。

现代职教体系改到深处是现代教学体系的创新。从40年江苏教育的实践来看,职业教育以两条逻辑展开教学改革。其一,目标导向展开。通过对教学全过程中各个节点,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设计执行以及评价论证等进行完整链接,持之以恒逐步扫描式地完善落实,并创新性地开发整合手段和平台。其二,问题导向展开。把上述全链接的各个环节统筹聚焦到若干事关国计民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教学问题上,以类似项目方式组织一揽子实施工程。

协同发展、合作发展模式是江苏现代职教体系的一大创新特色。离散的各个教育实体如何成体系地发展,需要连结平台和纽带。江苏以集约化方式创建3种平台:一是集群式,如常州大学城中高职院校间基础互通、课程资源共享,6个学校共同培养1个学生;二是集团式,以专业为纽带,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教育集团;三是集合式,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对跨地区各个分院实行连锁式管理,从而提升办学效率。

新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态势初露端倪,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已经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直接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更加突出和关注为老百姓就业服务这个“民生之本”,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发展定位,也为之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开启了前进的道路。

十八大以来,全国全省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从教学资源配置建设真正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转型发展,这种转型的动力就在于治理制度的创新,关键在于“立良法”“施善制”这两招。

教育部动态地修订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目录,并相应地开发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了数百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专业技能教学标准。中央和省两级标准和规范所构成的“良法”直接决定了质量目标的高低。

“施善制”是依据标准实施高质量教学的过程。近年来,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开展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探索,虽然是初步实践,但直指“人人出彩”的大目标。同时,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的“诊断与改进”措施,完善过程控制的反馈校正环节,以提高目标自控达成度,促进教学质量的升级。

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但教育现代化发展永远在路上。通史观今,回顾中发现的经验教训,一定会给未来的设计有所启示。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周稽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