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亲历“一切为儿童”的四十年
■崔利玲
我从1979年踏进幼教至今,近40年……
40年是长的,我从“玲玲姐姐”升级到“园长妈妈”再到“园长奶奶”。1979年,我入学晓庄师范,成为学校首届幼师班一员。开学典礼上,我无意间站在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身后,留下了人生最珍贵的照片。1982年,我被分配至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儿园。
40年又是短短的,它仅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中的一段,我置身在学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见证了教育改革的风起云涌、课程理论的日新月异、教学成果的百花齐放。
从单元课程的再构看
“一切为儿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鼓楼幼儿园成为国际交流接待单位,园里引入的西方教育理论,激活了教师教改的热情,人们对陈鹤琴教育思想——“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行动中,江苏省幼教首批特级教师闵传华学习陈鹤琴对长子陈一鸣观察808天的方式,对本班36个孩子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观察,建立了400多张教育成长卡片,如同陈鹤琴依据观察写出《儿童心理之研究》一样,写下了《教育幼儿要从了解幼儿开始》,把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视角从关注教材拉向了关注儿童。至此,“鼓幼”面向儿童的研究风生水起。建构合适的课程,摒弃分科教学的弊端,成为“鼓幼”教育改革的首个目标。
后来,活动教育研究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大家却开始发愁:这种研究方式对教保人员数量、素质有很高要求,很难普遍实行。那段时间我翻看陈鹤琴文集,忽然一个火花闪过:活动教育多像“鼓幼”办学初期时陈鹤琴的单元课程实验啊!于是,单元课程开始回归“鼓幼”。
在课程建构中我们秉承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保持了单元教学的雏形,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通过丰富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让儿童在游戏与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主动学习,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形成鲜明的园本课程特色。
1993年、2004年、2017年,我园教师先后编写的《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大全》《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幼儿园单元课程》等教材出版,每套书都受到幼教界的欢迎。
从研究精神的传承看
“一起为儿童”
陈鹤琴和老师们将西方教育思想,进行中国化的实验与再创造,形成“活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理论,成为我园坚守科学幼儿的基础性理论,也成为我园不断变革的实验火种。
1986年,我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游戏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研究。我组织的游戏活动在鼓楼区青年教师游戏活动评比中获得最佳奖,首篇研究论文获省论文优秀奖,并被《早期教育》刊用。
我们对儿童的关注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不断调整。现在,在“鼓幼”的任何班级,都能看到《观察小卡》《便签条》《成长档案》……老师们将观察儿童行为作为理解儿童的重要方式,从而有目的地响应儿童发出的信息,让教育策略更加有效,让科学施教成为可能。“鼓幼”还发动家长记录儿童、儿童记录自己。
从1985年的“活动教育”课程到小组教学,从1990年的“幼小衔接”研究到入学准备,从2000年的“瑞吉欧”项目教学到生成单元,从2005年的“华德福”教育到走出校园,从2015年的“活教育与主动性学习的碰撞”到单元课程的再出发,四十年来,“鼓幼”的每个人,或是先行者,或是验证者,或是学习者,鼓楼幼儿园在保持本色的同时,特色随社会、学前教育理论的变化而变化,与世界先进幼儿教育理论不断融合。自江苏省评定特级教师以来,“鼓幼”先后走出了6位特级教师。仅近3年,“鼓幼”的老师就撰写了17套136册专业用书,举办讲座、公开课上千余次。
从“中国麦种”的传播看
“一切为儿童”
陈鹤琴说:“我们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让全国城乡幼稚园都能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我办鼓楼幼稚园就是要实现为大田提供中国麦种的目的。”
1932年,由陈鹤琴主持、根据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成果制定的《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幼儿园课程标准,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的早期教育实验,作出了卓越贡献。1959年,鼓楼幼儿园通过共同研究的方式,连续20年牵手12所幼儿园开展集体备课辅导活动、安排观摩课,普及幼儿教育。
1993年,课程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我们在全国范围组成第一次课程协作共同体。“鼓幼”与全国50多所幼儿园建立了姊妹园关系,并通过跟岗培训、送教等方式,帮助这些幼儿园实践单元课程。
2000年,在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二阶段,我们在江苏选择了32所幼儿园组成单元课程第二轮协作共同体。3年的时间里,每个月“鼓幼”都会提供下一阶段的课程计划、活动设计。现在我们又建立了第三轮的“活教育”研究与实践共同体,这一次共同体的范围更大、园所更多。
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实验幼儿园,诞生了单元课程和活教育,鼓楼幼儿园为发扬光大陈鹤琴留下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自豪,我目睹了“鼓幼”的发展,亲历了学前教育振兴的四十年。这是我幸福的四十年,因为陈鹤琴是鼓楼幼儿园的第一任园长,我是第八任,“一切为儿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作者系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