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吐温重逢在夏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与马克·吐温重逢在夏日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张弛

我从小爱看书。身为“90后”,在我的学生时代,“纽伯瑞”等国际儿童文学奖作品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普及,依旧缺少“童书”的滋养。那时,我的“书库”基本上是由父亲建立起来的,我接触并阅读的多是世界名著:雨果、欧·亨利、狄更斯、海明威等著名作家撰写的经典著作。年幼的我,在一座座文学高峰间攀登,以孩子的眼光审视不同的艺术风格,时而陶醉于文字的魅力,时而也会因无力理解作者成人化的表达而产生诸多困惑。然而,有一位大作家,他的作品却没有让我产生任何隔膜,第一次阅读便深深喜爱,他就是马克·吐温。

第一次读马克·吐温的作品,是在三年级的暑假。一天,父亲给我带来一本青少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波利姨妈连叫三声“汤姆”却没人答应的经典开篇一下子吸引了我,汤姆是那样调皮、机灵、聪慧,他的快乐和烦恼如此真实,他的冒险如此令人神往,我第一次在阅读中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存在。读罢此书,我立刻去寻找完整版的原著,后来又读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主动找书,而不是看父亲给我推荐的作品。那时,我心里还没有“童书”的概念,更不知道什么是“儿童视角”,但我隐隐觉察到了两本历险记与其他书的不同——它写的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向往。就这样,它奠定了我对童书的特别的爱……

时光如梭,转眼,我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孩子们阅读儿童文学,已不仅仅是我的个人兴趣,更是我的责任。然而,在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激增的环境下,如何选择其中的经典进行阅读推荐,保证儿童的阅读质量,从而平稳地过渡到更有深度的经典阅读阶段呢?我又想起了马克·吐温和他笔下的孩子们。《汤姆·索亚历险记》既是“孩子的书”,又是“经典的书”,是一个完美的“过渡者”和“陪伴者”,能让孩子在轻松欢乐中接触经典,品味经典。

于是,去年暑假,我又翻出了已经蒙尘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决定重温经典。如今,我的身份更加复杂,阅读体验也更加丰富:我是一个成人,在阅读中回味童年,享受以儿童视角看世界带来的快乐;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阅读中欣赏文本,领略作者的语言功力和深刻思想;我还是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中思索意义,找寻本书对儿童阅读教学的价值。

这是一本奇书!今天,儿童文学的写作已经在高度自觉地“为孩子服务”,非一流的作家,可能会过分拘泥于“儿童能不能接受”,不敢表达一些东西。而马克·吐温则没有这样的顾忌,阅读他的作品,乍看有一种“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但仔细品味,书中的情节其实一直被一个自由的灵魂串联着,这个灵魂千变万化,自由地表达着,但也从不失去自我。

这个灵魂,有时是儿童。让我们来欣赏他如何描写孩童的一次模仿游戏吧:“他正在吃苹果,不时地发出长长的、好听的‘呜——’的叫声,隔会儿还‘叮当当、叮当当’地学铃声响,他这是在扮演一只蒸汽轮船。他越来越近,于是他减慢速度,走到街中心,身体倾向右舷,吃力、做作地转了船头使船逆风停下——他在扮演‘大密苏里号’,好像已吃水9英尺深。他既当船,又当船长,还要当轮机铃。因此,他就想象着自己站在轮船的顶层甲板上发着命令,同时还执行着这些命令。”这还没完,马克·吐温还近乎啰唆地描写了这个孩子是如何自问自答,配合拟声词表现着轮船航行的全过程。作者将平日对儿童的观察和理解,完全融入了文字,形成了“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模仿”的奇妙再现。这兼具游戏的幽默感与仪式的神圣感的片段,难道不是一首儿童想象力的赞美诗吗?只有一个真心爱孩子、懂孩子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片段。

这个灵魂,有时是思想家。马克·吐温写作风格以幽默见长,一生为读者带来无数欢乐,而他的幽默,是基于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理解。在重读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后,我不由得想,其实儿童才是真理的洞察者,只是他们没有洞察真理的自觉,而马克·吐温兼具了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自觉,因而才有了这样的深刻。汤姆被罚刷墙,于是他把刷墙的工作描述成奖励,诱使其他孩子替他工作,而自己坐享其成,这精彩绝伦的片段后面,加上了这样一段议论:“他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那就是为了让一个大人或一个小孩渴望干什么事,只需设法将这事变得难以到手就行了。”马克·吐温借汤姆的观点进一步下了结论:“所谓‘工作’,就是一个人被迫要干的事情,至于‘玩’,就是一个人没有义务要干的事。”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简洁。

这个灵魂,有时还是社会观察家。马克·吐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写谁像谁”,即使是写最天真的儿童,也能自然呈现出清晰的社会性。同为大作家的海明威曾经高度评价马克·吐温,认为他的作品足以作为“整个现代美国文学的起源”。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合乎个性,而且合乎时代背景。汤姆是个普通美国小孩,他会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无意间诋毁黑人和印第安人,说出“黑人没有一个说真话”的结论;哈克贝利·芬文化程度不高,就以为波士顿倾茶事件是某位国王的恶行,身在美国却发出“我就想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国王”的慨叹……可以说,马克·吐温在刻画人物时不仅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暗含了对时代的反思:天真无邪的儿童说出歧视的话语,民主国家的公民不了解民主体制……马克·吐温不动声色地把这些思索与观察,以平静而幽默的形式隐藏在文字之间,让人发笑的同时,更引人深思。

蓦然回首,马克·吐温已不仅仅是一位知心朋友,更是一位心灵成长的导师,一位阅读教学之路的引领者。我想,是时候把他介绍给更多的孩子,让他们也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同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