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贴近心灵的生活方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阅读成为一种贴近心灵的生活方式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张丽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相较于小学生明显不足,不少孩子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失去了阅读的动力和兴趣。作为“阅读关怀”工作室成员,我渴望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舒展自己的身心,获得精神的愉悦。为此,我在课外阅读实施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关注性别差异。在和孩子们的闲聊中,我发现初中的男孩和女孩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喜欢阅读英雄故事、历史战争、科技军事等题材的作品,渴望通过阅读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女生则大多偏向描写细腻、温暖柔美的散文小说和诗歌,希望在阅读中获得温暖放松的感觉。基于这样的发现,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我注意发挥女生对作品精细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高于男生的阅读优势。同时,通过组织主题辩论、演讲,在班级文化角设置“男生阅读成果展示”专栏等形式,培养男生的阅读自信。根据性别差异,引导课外阅读,将刚性与柔性、感性与理性、广博与精细等不同性别特质的阅读进行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了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开展书友共读。我在班级建立“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共同体。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发现“师生共读”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主题挖掘、写法鉴赏等高阶阅读能力的点拨和引领,这是学生个体阅读、同伴阅读都无法具备的优势。“同伴共读”的优势在于:同龄人的阅读行为和经验更具有渗透性,兴趣相投的阅读伙伴之间在情感上相互依赖,更容易产生阅读共鸣。而“亲子共读”则因为阅读时间上的灵活性和阅读指导的及时性,更容易形成阅读“共生效应”。

创新评价方式。从2016年起,我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了“玫瑰心语”专栏,对孩子们的阅读成果进行“沙龙式”点评。评价的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作用有三:一是品评鉴赏,主要从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评价作品,启发学生;二是抒发感受,鼓励阅读同伴在抒发阅读感受时进行观点争鸣;三是纠正偏差,当学生的作品解读或语言表达出现主观化、空泛化等现象时,及时点拨引导。无论是何种作用的评价都没有刻意说教,也没有强制说服,而是在温馨的氛围里,用欣赏和鼓励的口吻交流,给孩子们以一种实时陪护的亲切感。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积淀底蕴,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素养,可以塑造性格。但在本质上不应该附属过多的功利色彩,而应该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让学生最终寻找到一种贴近心灵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生命气象更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