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激活“一池春水”
——安徽省滁州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掠影
■本报记者 潘玉娇
琅琊山下、醉翁亭旁,有一所创办于1921年的百年老校——安徽省滁州中学。多年来,该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办学成绩得益于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精耕细作’。好教师成就了优秀学生,也成就了滁州中学。”校长张大银说。
盛夏之时,记者来到滁州中学,走近这群对教育拥有无限热情的教师,探寻该校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建章立制
给教师公平发展空间
在滁州中学,姜家余是一位“校宝级”人物。从教36年,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安徽省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从2004年调至滁州中学至今,不仅业绩突出,更带出了一批好徒弟。“滁州中学给予每位教师充分发展的平台,只要踏实努力,就会得到学校认可。”被问及在该校工作14年来最大的感受时,姜家余这样说。
姜家余热爱教学。作为教学骨干,原来的学校安排他一手搞教学,一手做行政,这让他一度很纠结。调至滁州中学后,姜家余的烦恼解除了,“我喜欢教书,学校就给我充分空间,让我安心教书,定心从事教学研究”。
张大银认为,姜家余的感受源于滁州中学教师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自2015年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以来,3年间,学校针对教学、教科研、绩效、职称等修订完善了30多项制度。不仅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更为每位教师的发展营造了公平的环境。
在校长负责制基础上,该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由校长选聘年级部负责人、年级部负责人选聘班主任、班主任选聘任课教师。“聘任机制启动以来,每年都有5%左右的教师因表现不良‘落选’,被暂时调至非教学岗,收入随之减少,”张大银说,“这项改革给原本缺乏竞争机制的用人制度带来了活力”。
重视培训
为教师量身定制平台
1997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胡忠国一直在滁州中学工作。2003年,工作5年的他已成为该校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褪去刚上班时的热情,他的职业瓶颈不知不觉来临。如何调整状态、以更加专注的姿态投入工作?赴江苏省启东中学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使他深受触动,“启东中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让我们很羡慕,深入课堂、与教师们一起工作,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才能明白他们成功的‘秘诀’。”胡忠国说。
如今,胡忠国已是滁州中学教研室主任,也是圈子里有名的“香饽饽”。因为教学成绩出色,他多次收到民办校邀约,有的甚至开出百万年薪,但胡忠国依然安心留在滁州中学,因为“滁州中学培养了我,我的今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强教师培训:以党建为抓手、以课改为重点,利用暑期组织教师赴高校开展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每年组织高三教师参观省内兄弟学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到校讲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2017年,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为102万元,2018年计划再增50万元。对地处皖东的学校来说,这不是笔小数目。”张大银说。
此外,该校还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搭建发展平台。针对新教师,安排老教师与其“师徒结对”;针对工作3~10年的青年教师,成立“青年教师共同体”;针对工作10年以上的老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目前,该校有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带领指导下,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提升认同
留“人”更留“心”
“80后”教师郭梓挑是教学骨干。说起刚工作时的一幕,他仍然念念不忘:一次午休,他看见一位老教师在长廊不停踱步。“您怎么不多休息会儿?”他好奇地问。“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课,我怕不小心睡过头,就在这边散散步。”老教师淡淡的回答,却让郭梓挑震撼:从教多年,这位老教师还保持着对上课的敬畏之心,对职业的认同感。滁州中学老教师们的精神,深深激励着许多和郭梓挑一样的年轻教师。
为推动教科研发展,该校建立一整套教研工作制度,涵盖理论学习、课题管理、科研成果交流汇报、科研成果奖励等。坚持集体备课,听评课常态化,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组每周都要开设组内公开课;坚持课堂视导,每年9月成立课堂视导小组;每位教师确定各自的研究课题……近3年来,该校共有7个省级课题结题、4个省级课题立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该校还积极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为教职工排忧解难,给予教师人文关怀,提高其幸福指数。“我们学校有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6人、省优秀模范教师5人,不少学校来‘挖墙脚’。为什么他们不离开?当然是对学校有感情。为什么有感情?自然是学校真诚待教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张大银笑着对记者说,言语中带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