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中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

■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 李朝宝

道德冷漠不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而是对道德急需的“无动于衷”。道德急需是与道德冷漠相对应的,它是“火烧眉毛”时的援助需求。面对他人的道德急需,作为道德存在的人应该有所行动却无动于衷,道德冷漠就此发生了。人作为道德存在,人们对其有道德上的预期,也就是说,面对他人身临困境,人应该有所行动去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冷漠就是人对其道德预期的落空。

笔者认为,中学生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道德教育的低效。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追求价值实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一些人为了自我生存,更加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而忽视社会公德的培育,聚焦自身发展而对有道德急需的人总显得“道德盲视”。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学校在德育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德育课程开发滞后,一些学校的德育陷入对道德冷漠无能为力的窘态;另一方面在于家庭教育。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易过度焦虑,家庭关系冷漠;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单一化,一些学生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导致同学之间的隔阂和冷漠;由于父母长期不和导致子女的人格出现孤僻、冷酷等状况。二是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影响。道德失范现象表现为:被资助的学生对于资助觉得理所当然;老人摔倒在马路上,袖手旁观者不乏其人。诸如此类的道德冷漠事件还有很多。当肩负道德责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体味到黑白颠倒、孤立无援时,就会导致在场的其他人情感受挫、信念动摇。三是中学生自身原因所致。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一些中学生交往的模式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成熟的人格特质会让其在相互交往中有更多的任性,容易冲动,不计后果。

针对中学生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羞愧感。

现代媒体传播迅速、渗透力强、覆盖面广,对于广大中学生的言行具有一定影响。媒体通过传播正确的道德评价,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行,弘扬正能量,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媒体对这些行为的价值肯定,给广大中学生树立了“标杆”,促使青年学生进行行为模仿;同时,媒体通过社会制度的规约,推动人们除恶扬善。

道德冷漠的本质就是对道德本能的压抑与窒息,克服道德冷漠就是要激发道德本能。道德本能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同情心,二是羞愧感。“同情心和羞愧感”是人们克服道德冷漠的“先天性装置”(高德胜语)。同情心需要理性的调节、智慧的指导。同时,教育还应唤醒中学生天生具有的羞愧感,通过序列化的教育活动,用羞愧来抵御冷漠对广大中学生的侵袭。道德羞愧有两种情感反应,即道德后悔与道德推卸。道德后悔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抵制道德推卸;另一方面通过人们自身的言行来弥补和改正。通过道德教育,唤醒广大中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道德推卸的危害,阻断其道德推卸的形成,教育广大中学生在他人道德急需时能挺身而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与道德想象力。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逆反期。学校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强中学生的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构建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体系。基于敏感性的视角,道德冷漠就是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因此,破解道德冷漠的关键在于培育道德敏感性,即对道德问题做出反应的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辨识力;三是要关注教育本身对道德教育的敏感性,教育的道德品质决定了道德教育的品质。

有人对道德只做理性的理解,以为道德与想象力毫不相关。其实不然,在道德领域,想象力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想象力是人们相互了解的“桥梁”;第二,想象力是道德主体回到自我心灵的通道;第三,基于现实的道德场景,想象力涵盖两个功能,即前瞻功能(通过想象对现实场景中事件的后果进行预判)和矫正功能(道德主体在事后对其行为进行反思,以期改正错误)。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想象力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二是要以不断激活的实践中的“理智自觉”为着力点。

最后,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培养学生抵制道德推卸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不会下岗的老师,家长的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子女的文化成绩,更要关注子女的道德品性,尤其要关注子女是否有“道德推卸”的表现。道德推卸的核心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人道德急需时,当事者推三阻四、无所作为。需要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并非否定个人的“自我利益”。作为家长要清楚一点,道德品性也是孩子“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从人生长远发展来看,道德品性是每个人最为重要的“自我利益”,失去了道德,也就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回应他人的道德急需,也是提升自身道德品性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