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课堂前测: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起点
——基于课例研究的思考
■南京市竹山中学 黄秀旺
近年来,课例研究已成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模式改进的校本教研范式。课例研究有具体的分工,如教学设计、课堂前测、课堂观测、课后访谈、课堂后测等。那么,课堂前测有什么意义?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课堂前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前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做到了真正关注学生。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也从只关注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思考怎样把教材内容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逐步过渡到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自主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认为,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给予关注,更要在教学设计之前充分关注他们。课堂前测为上述需求提供了契机。
其次,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对课堂前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课堂教学设计相关的信息,这些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起点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环节的数学活动,这当中学生先前所积累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组织的活动能否取得预想的效果?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完成教师设计的活动所需的能力?这些都在考量我们有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方法。
【案例】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的课前检测(共3小题,以下是第3题)。
猜一猜:
(1)(-3)+5= ;(2)(-5)+(-3)= ;(3)8+(-12)= ;(4) 0+(-10)= .
【案例分析】
本题旨在了解学生在没有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之前,能否做出合理猜想。这种猜想既可能是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可能是个人的想当然。统计结果显示,接近75%的学生解答正确。因此,建议教师在“列算式,写结果”这个教学环节上不要花费太多时间。既然接近75%的学生能在没有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之前猜得结果,因此,建议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建立法则”上,让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发展归纳能力,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要过分担心学生不会算。接近75%的学生能正确解答也启示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要多问学生“如何确定和的”,从而让学生形成“用规则”的意识,进一步体会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法则的意义。
通过测后反馈,再次关注教学设计:新授课的教学起点(知识、方法)是否合适?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方法,比如是否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让他们先获得结果,再建立规则?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否得当?教师讲解的重点是什么?
当然,课堂前测不只限于知识、经验方面,也可以测试一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这样,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更具生命活力。
再次,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课堂前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不仅仅是所任教班级的学情,更是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整体学情,如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其次,课堂前测是教师对前阶段教学的一种反思。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通过前测来了解他们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实际上也是从侧面了解之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的课堂前测又是上一节课或前一阶段教学的后测。再次,课堂前测可以为下阶段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确定讲授重点、把握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此外,课堂前测也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那么,课堂前测该如何组织?
首先,编制测试题。课堂前测的意义启示我们在编制测试题时,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新知的特点,从他们的认知起点、已有经验方法、思维起点等方面确定编制方案。先基于教学目标确定课前测试的目的,然后选题。由于是课前测试,题目的数量不要多,一般2~3题为宜,且难度不宜过大。建议设置一道开放性试题,因为有时学生可能无法解答教师命制的有标准答案的试题,这样我们就无法了解这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开放性试题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到更加全面的情况。
其次,课堂前测。课堂前测通常在课前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天放学前完成,后者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检测时,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短暂的交流,鼓励学生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再次,测后分析。前测完成后,教师要精心整理数据,分类统计,从而发现共性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这是我们进行课堂前测的真正目的。当然,若能将“前测”与“后测”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