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室:撬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创新多维供给环境 促进自主深度学习

未来教室:撬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以“问题链”教学为核心的“未来教室”建构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游忠

编者按 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撑未来教育发展需求的云端一体化智慧教学环境成为必然。那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便被称为“未来教室”。在我省,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了对构建“未来教室”进行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以‘问题链’教学为核心的未来教室建构研究”项目被立项为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来,以“创新多维供给环境”为研究重点,以“促进自主深度学习”为目标指向,在理论架构、实践探索、行为变革、关注未来等诸多层面进行了深度思考和积极践行,带给师生革命性的教与学的改变。2017年,该项目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那么,姜堰二中的“未来教室”到底是啥模样的?本期,我们带领大家深入姜堰二中一探究竟。

“未来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高端形态。我们认为,“未来教室”绝不是仅仅停留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覆盖的物质空间层面上,而是随着教育理念变革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即“超未来”,只要具备了师、生、问题并由此结成授受或者互助学习关系的学习环境,就具备了“教室”的内涵。

基于供给思维 构建“未来教室”

我们的“未来教室”建构是基于“供给侧”思维的环境建构,就是从供给侧、施教端入手,以供给思维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并着力于教学实施的变革研究。“未来教室”构建,着重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突出课堂设计和组织的作用,体现并适应教学个性化的需求,力求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未来教室”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包括平板)、智能手机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把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对基于印刷术、黑板、粉笔等传统课堂教学器具、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

基于“供给侧”思维的“未来教室”构建由四个环节构成供给环境体系:拓展供给平台,实现软硬件无缝对接;优化供给内容,建设系统化课程资源;创新供给方式,建构学科教学流程;完善供给导向,构建评价体系。

借助多维环境

促进深度学习

“未来教室”的多维环境构建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注重批判理解,进而促进自主深度学习,即在广泛资源运用、长期学习体验、深度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事实和思想,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众多事实和思想间进行联系,再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未来教室”促进自主深度学习的应用操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网络化,拓宽学习空间。M-ICT时代是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网络化的充分运用使得“未来教室”具有海量资源,从而实现自由搜索、无限伸展;互联网的存在还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习随时随地。第二,形成交互性,实现多重交流。在“未来教室”中,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的功能在学习上的运用空前活跃和重要起来,相同层、相同特点、相同需求的学生在网络社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相互促进。师生不仅可以单向交流,师生、生生也可以多方交流。第三,满足个性化,促进自主学习。由于“未来教室”中存在若干个人终端,使得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保证。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送、个性化练习、个性化展示、个性化诊断、个性化补救都能一一得到落实。第四,运用体验式,获取直观感受。现代VR虚拟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教室”中的体验式学习有了更广阔的范围、更直观的感受,学习者在身临其境、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循环往复中体验到学习的真谛。第五,注重实践性,达成深度理解。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者通过融入实践活动、扮演角色和融入关系而进行深度理解和学习,学习者既参与学校依据教学要求开设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参与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全面学习操作技能、书本知识以及各种隐性社会知识经验。第六,兼顾综合性,实现融会贯通。在“未来教室”的多维环境下,以“交叉、重叠、综合”为特征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素养必须通过综合性学习体系来实现提升,从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方法和价值的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通过变革举措

实现最大效能

我们坚守的“本真教育”是一种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的教育,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学生的心灵呵护和人格塑造的教育。“本真教育”基于教育现实和学校实际,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以培养学生“学习力”为核心推动学本化教育进程,从而实现“未来教室”学本化育人功能。

设计“问题链”任务单,变知识取向为素养取向。“未来教室”中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和“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问题的感悟、再生”而展开,将学习内容按知识形成过程,重新设计、组合成若干个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问题链”任务单,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主流,以导学为方法,以高效为目的,以发展为主旨,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和学校的内涵、特色、可持续发展。

建设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智慧教室”,变单一学习为多维学习。在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室”中,各种教学资源,无论是静态的图片、文档,还是动态的视频、音频等媒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无线终端在交互式智能平板上方便地实现多方位、全面的即时分享,课堂教学信息唾手可得。所有的手机被允许并“强制”要求带入课堂,成为课堂学习必备工具,满足安卓、苹果、微软等操作系统各版本无缝接入。平板、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WIFI接入后,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终端之间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分享。这样就实现了“人人互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维互动学习的变革。

强调“做中学”“教是为了不教”,变讲授说教式教学为情感体验式教学。在“未来教室”构建中,强调深入落实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变传统的讲授说教式教学为情感体验式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情感体验式教学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实现“学习共同体辅助个性发展”的合作学习,变个人竞争为自主合作。“未来教室”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辅助个性发展”的合作学习支撑环境,构成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相互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机制。“学习共同体辅助个性发展”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为指导,通过相互对话、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分享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习集体。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和沟通形式来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来强化学习动机,通过相互支持和帮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促进个性发展。

开展“为学习的评价”研究,变简单、终结性评价为持续、发展性评价。传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的评价,而未来的评价应该是“为学习”的评价。“为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保证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前得到如何取得进步的建设性指导;“为学习的评价”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进行反思和自我管理,教师则通过发展自我评价技能,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为学习的评价”充分认可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和特长,给学生提供接触各个领域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发掘最大潜能,并认可他们的所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