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野菜情结
■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中心小学 张 波
清明节,妻子说闲着也没事不如我们去挖点荠菜包点饺子吧,一来顺便带着孩子们出去踏踏青,二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吃点纯天然蔬菜。我欣然同意,便和朋友们一起带着妻儿去往芦山寻找野菜,同时也去寻找童年挖野菜的记忆。
我对野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家里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诸如马齿苋、鱼腥草、油菜、荠菜等“野味”,再配上地瓜做成的煎饼,这种“标配”几乎达到了让人吃腻的程度。不过慢慢就变成了小麦煎饼、玉米煎饼、白面煎饼,再后来随着机器煎饼的出现,家里干脆就不再烙煎饼。而现在煎饼好找,野菜却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稀罕物,想要吃上一顿就需要“上山下乡”。
奶奶因为裹小脚行走不便,不能参与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也就断了奶奶靠挣工分养活自己的路。当时爷爷是村里生产小队的队长,平时多为大队干活,没有时间操持家里的事情。所以奶奶便会到田间地头寻些野菜回来,补贴着一大家人的餐桌生活。
那时我还没上学,经常挎着一个小竹篮跟着腿脚不便的奶奶漫山遍野找野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诸如蕨苔、苦菜、马齿苋等野菜。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奶奶“自学成才”,懂得了很多中药药理知识。她耐心地告诉我各种野菜对身体的好处和功效,但由于年纪较小我没有记下来,唯一记下来的是有一次我勤工俭学卖废旧瓶子,不慎把脚擦破了。奶奶便用晒干的野菜磨成粉,敷在我的伤口上。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知道了生计的艰辛和无奈。
有一次,我和奶奶到离家很远的小王官庄去采野菜,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粗心的我们出门时竟然忘记了带雨具。奶奶立即带着我去附近的村子避雨,并把我拿的小篮子也接了过去。雨越下越大,奶奶把自己的外衣朝我身上一披,就背着我往回赶。奶奶的脚很小走不快,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回到家里的时候,奶奶已经成了一个“雨人”。
我的家乡临近海边,寻找野菜有着天然的优势。除了陆地上的野菜,还有海边盐碱地独有的海蓬菜。海蓬菜生长在海滩和盐碱滩涂沙地,是一种有梗无叶的绿色植物,生长期约220天,其中有50~60天可以保持枝茎青嫩鲜绿。海蓬菜中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是有益人体的绿色健康食品。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它简直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伟大馈赠。我们每次去挖海蓬菜总会满载而归,晚上的餐桌前又会热闹起来……现在海蓬菜已经很难找到,海边的土地大多被开发,当年采野菜的地方都变成了高楼大厦。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汽车开到了预定的目的地——芦山脚下。眼前的山水依旧美丽,花木依旧清香,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鸟儿间的窃窃私语,还是松涛里的呼喊碰撞;是幼时的天真可爱,还是少年时攀登的豪情……我不敢确定。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直奔半山坡的农场。一路找寻才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路边只有一根根被人掐了蕨苔的蕨桩。跑了半天我们收获甚微,累得满头大汗的儿子和侄女有些泄气,开始怀疑我是否会寻找野菜。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望着孩子们的背影,我感慨万千。曾经的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意味深长,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还没来得及感受,时间就已经不见了踪影……
我们继续快步往前走,终于来到山坡上。地埂上娇嫩的荠菜隐藏在花草丛中,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我们顾不得擦拭满脸的汗珠,顺着地埂忙活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带的塑料袋已经塞满了鲜美的荠菜。我们提着“战利品”,踏着歌声下山了。
回到停车的地方,已是满头大汗的妻子笑容满面地向我展示着她的收获,她手中的塑料袋里装着不少鲜嫩的蒿子菜,一看就知道她也没白忙活。回家后,蒿子菜、荠菜便成了我们晚饭时餐桌上的主角,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我细嗅着荠菜饺子的纯香味,像是回到了童年,一缕缕、一丝丝、一点点浸润着我的心田,也浸润着我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