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称号应『去利益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人才称号应『去利益化』

■许艳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人才计划不少于100个。有识之士指出,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将其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科学荣誉已成当务之急。与此相比,基础教育领域多“帽子”“头衔”现象亦层出不穷。笔者以为,基础教育领域学术称号同样应回归本原,去除附加利益。

诚然,这些学术称号从某种层面反映了教师的水平,对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名目众多的荣誉称号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晋先挂钩,很容易让教师应接不暇,让部分教师为荣誉而战、为证书而教,甚至迷失自我、丢失教育初心。

评价教师是否优秀,核心要素在于学生是否欢迎、教育教学质量是否过关。反观当下各种荣誉评选,学生认可度与教育质量大多不在考核范围,其考察重点在于教师公开课级别与名次、发表论文数量、现场无生上课表现等。有些表现型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更有优势,但在日常课中却少有赛场上的行云流水、神采飞扬。一些教师则与此相反,不擅上公开课,但平时教学能准确把握教育核心,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相较之下,前者荣誉加身,后者却隐而不彰。

笔者以为,无论是何种荣誉称号,都应以教学为指向,其关注点与考察内容都应是教师日常状态,应将学生发展状况、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要指标。此外,称号仅仅是教师水平的一个证明,不宜过度放大,更不能层层累加,加重教师负担,让教师被动参与。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需要安静的环境,需沉下去、静下心、扎实走好每一步,受累于功与名,对教育绝非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