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思维”培养未来人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近日举行的江苏省青少年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普及工作交流会上,学界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用“计算思维”培养未来人才

本报讯(记者 任素梅)“30多年前,一句‘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让一代少年走进计算机世界。如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拥有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入场券’。而担负起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重任的人,正是课堂里的学生们。”3月30日,现场一位嘉宾的发言,让与会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观照信息技术发展。

当天,由省计算机学会、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江苏省青少年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普及工作交流会”在南理工举行。会上,江苏省青少年智能与信息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发布《青少年信息与智能技术专委会组织机构设置与技术标准》。来自我省10所高校的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设区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会议。

记者注意到,伴随互联网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及编程教育已成为当前国内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2015年9月,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鼓励中小学探索STEAM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标准(2017年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正式进入全国高中“新课标”。

在江苏,从小学课堂到高等学府,人工智能教育已遍地开花。南京市五老村小学通过积木化编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解难能力。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成立“人工智能实践基地”,成为该市首家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高中。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今年将开始招生,培育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青少年智能与信息教育专委会的成立,将致力于推广和普及计算思维教育,融会贯通幼儿启蒙教育、青少年信息与智能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及各领域信息与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养。”省计算机协会秘书长杨献春表示。

“在编程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需要从娃娃抓起。当下的编程教育仍处于各个学段相分离的状态,这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青少年智能与信息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秘书长佟钢告诉记者,青少年尤其是少儿阶段的编程教育,不能像高等教育那样学习如何写代码、编制应用程序,而应通过编程游戏启蒙、可视化图形编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此为核心,进一步让孩子正确认知社会和世界。

什么是计算思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邮电大学教授陈国良解释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和“读、写、算”能力一样,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现在的孩子玩计算机特别‘溜’,如果中小学的信息课还停留在教学生开机、关机、文档处理等基本应用上,就太不够了。计算思维可以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奇妙和伟大,让他们爱上计算机。”陈国良说。

省中小学教学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丁婧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是信息技术的“原住民”,给中小学校的编程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要适应这一变化,“为引导教师对计算思维的关注,我们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基本功大赛,让教师学会培养孩子用计算思维解决和处理问题”。

据青少年信息与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理工教授李千目介绍,专委会今后将会研究国内外优秀的青少年编程教学方式,推动和协助教育部门普及和完善编程教学的相关课程标准;并按照全球发展趋势,打通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学段的计算机教育,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让他们知道如何把生活中的各个部分转化成信息,并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