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近日,一场围绕“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课堂变革研讨活动在泰州姜堰召开。活动现场,观课视角的改变、研讨方式的变革,启发与会者探讨如何以此推动“课堂革命”——
从“讲堂”变身“学堂”
■本报记者 管钰
“听了今天的培训课,我们对‘课堂’有了全新的视角!”3月30日上午,“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研讨活动在泰州市姜堰区梅垛中心小学举行,来自该区各小学的160多名校长、教导主任接受培训。现场,一位校长向记者如是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堂革命”为何先培训校长?何为“学习共同体”?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采访。
今年年初,姜堰区教育局提出在全区推动“课堂革命”,通过加强对课堂的关注,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这场具有颠覆意味的课堂改革推动者之一,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认为,要想实现课堂变革必须先改变教师,要想改变教师必须先改变教育管理者,没有教学管理者的观点更新,就很难迈出实质性步伐。“而且,传统的培训模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由颠覆培训模式带动课堂改革的推进,势在必行。”同时,林忠玲也坦言,担心参加培训的校长、主任能否“放下身段”从“讲堂”走向“学堂”?“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要作出尝试!”对此,区教育局一班人十分坚定。
说做就做。于是,区教育局立即在梅垛小学组织首场“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研讨。“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林忠玲解释道。
与传统听课方式相比,此次研讨会观课环节大不一样。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校长陈志峰说:“这次观课所有人都坐在学生身边,集中观察学生言行和课堂参与度。”走进课堂前,姜堰区教研室就鼓励所有“课堂观察员”将视线从教师转向学生,摒弃传统模式中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设计,转向选择一个或一组学生作近距离观察,并在特制的记录表上及时记录学生在每个焦点时刻的言行举止和表情变化,以及观察者的观课随感。这种方式将观课者的视线从“教”转向“学”,让观课者的状态从“旁听”变为“参与”。“要是在以前听课,大家肯定都坐在教室后面,听听教师怎么讲而已。由此,我开始反思,传统课堂中,学生听教师讲课的方式能否相应改变。”陈志峰说。
在研讨会课例研讨环节,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又一次给与会者带来了不同体验。参会的校长、主任被分成10多个研讨小组,围绕“基于‘学习共同体’,你看到了什么”主题分组讨论。万事开头难。这些被安排到课桌旁的校长、主任们,刚开始很不适应,甚至十分抵触,不少人迟迟不肯参与到小组讨论里去。主持人发出了小组研讨的任务清单后,参训人员才由开始时的“按兵不动”“静思默想”渐渐转换成“你一言我一语”模式。
“由此可见,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是何其的难。其实,这和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传统课堂模式难打破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就是想让校长们换位思考,认识课堂革命的极大重要性。”林忠玲说。
按照规定,讨论后各小组要轮流上台分享本组研讨成果,交流时必须全员亮相并由一人主讲,其他人作补充。姜堰区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校长沈桂荣告诉记者,即时分享和热烈碰撞让参会者时刻动手、动脑、动口,对尚未理解的部分还可以进行二度研磨。“这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研讨会效率,让每个人学会先倾听再思考,进而形成自己观点再表达,学生在课堂上不也应是如此吗?这次活动对激发教育管理者推动课堂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观课视角的改变、研讨方式的变革,让参会者内心生发出很多想法:“学习共同体分组方式要灵活”“最好课桌底下能装上轮子”……对姜堰区俞垛小学副校长张明虹而言,这次培训给了她很大启发:“我深刻体会到课堂物理空间变化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学习伙伴的选择应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革命’是一场正在席卷而来的风暴。作为教学管理者,只有浸润其中、感同身受,才可能在这场专业的变革中引领朝向。”林忠玲说,“尽管我区推动‘共同体建设’的课堂革命刚刚起步,但我相信有了这次教育管理者培训,他们会受到触动,进而反思,迅速行动,真正成为学校课堂变革的推动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