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最美 的自己相遇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孩子与最美 的自己相遇

■本报记者 练鹏燕 见习记者 王 琼

在常州市博爱路上,有一所古老又年轻的学校——常州市博爱小学。说她古老,是因为在9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她在当地百姓心中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已经成为常州教育最亮丽的名片之一;说她年轻,是因为她2012年在原址上新建,崭新的校园、现代化的设施,承载着博爱人对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追求。近日,记者走进她,领略其绰约风姿,并在与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总校长、党支部书记巫惠群的对话中,更深刻地了解了她的丰富内蕴。

记者:打造“图书馆中的学校”,整合重构小学课程,搭建多样化的活动平台……博爱小学这一系列积极探索、创新举措都是基于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巫惠群:多年来,博爱小学一直坚持“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的办学理念。“行知天下事”,要求“博爱人”能够敞开胸怀,主动去认识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能够勇于承担,积极介入公共的社会生活。“涵养博爱心”,即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他人以及外部世界,它代表着友好的行为方式和向上的成长状态。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我们期待带给孩子别样的校园生活:通过建构多元的阅读空间,让学习随时可以发生;通过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以整合的方式腾出时间和空间,开展主题化学习,让学科融合,实现跨学科、超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转变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让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通过课程化实施学生活动,让每个孩子找到自信,与最美的自己相遇。

记者:重视阅读,一直是学校的传统和特色,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您觉得在这样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应该如何定义“阅读”的内涵和外延?

巫惠群:20世纪80年代初,博爱小学就参加了中央教科所“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课题实践;20世纪90年代,学校开始构建“书香校园”;进入新世纪,博爱新语文实践再次大力倡导阅读,通过取消书面家庭作业,把时间还给孩子,打通了校内外的阅读通道;到今天,我们给孩子们建了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几十年来,老师在变,校长在变,课程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博爱人”孜孜不倦的追求,那就是让阅读成为博爱孩子最亮的品质。不过,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的范畴,阅读要与孩子的认知规律结合,通过构建丰富的学习社区平台,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实践、分享、创造,这样才能把书读活、读透。

记者:目前,学校已经处于高位优质发展阶段,对于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许?

巫惠群:未来已来,“互联网+”时代,学校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走向更高位的发展。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找到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

开放式校史馆

联盟校游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