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追求卓越 崇尚一流
——东海外国语学校关于“精致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东海外国语学校是东海县第一所民办学校,由东海县人民政府2002年规划成立。学校占地80亩,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现有30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实行精致化管理,努力实现“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三案一题”模式为抓手,努力促进学生“预、学、练、日清”一体化学习习惯的养成;把引领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打造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办教育百强校”“全国社会满意学校”“连云港先进民办学校”“连云港教育先进集体”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王树阳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的精髓在于“精致”。
朱熹曰:“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致化自古有之。农业上讲“精耕细作”,生活上讲“精打细算”,军事上讲“精兵简政”,企业管理讲究“精益求精”。可见,学校推行“精致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中,“精致化管理”的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益,讲究做好每一件事,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但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管理的“精致化”,因为我们的对象是有知识、有创造力、有进取心的教师和正在探索世界的学生,而不是冷冰冰的产品和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工。在学校寻求改革、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校园的“精致化管理”,有以下几点思考。
“精致化管理”
应着眼于人的发展
“精致化管理”源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后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之中。其思想核心在于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其模式进行有机整合,让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从而避免各自的片面性。精致化,也称为精细化,精是精益求精,致是细致入微。其基本理念是注重细节、注重质量、注重效果,在业务追求上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人性化。相较于传统的粗放型教育,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又提倡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细节与过程。人可以教育、塑造、激励、改变,所以一切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在学校里都要“以人为本”,“人本精神”才是学校“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取向。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人本精神”的“精致化管理”呢?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曾提出过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且尽可能逃避工作;一般人都不愿为工作负责任;大部分人从事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而绝大部分人需要控制,需要用强迫、惩罚的方式管理,即把人认为是经济人。Y理论假设认为,一般人都是勤勉的,并且喜欢工作,在工作中获得满足; 一般人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主动寻求责任; 具有较强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能自我控制,即把人认为是自我实现的人。
这两种假设所对应的管理方法也大相径庭——X理论强调物质、惩罚和制度,Y理论强调精神、激励和人性。1981年,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和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原则来实行管理。
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用“物质+精神、惩罚+激励、制度+人性”进行管理,管理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要应用Z理论和“人本主义精神”实现学校管理的精致化。在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如果人没有进步、发展、提升,那么这样的管理再“精致”也是没有用的。如果把人管理“死”了,抑制了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这样的管理就是失败的管理,有违“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取向。
“精致化管理”
应着力于内涵建设
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必须有别于企业的“精致化管理”。它应该是在“精致化管理”理念引领下,唤醒校内所有成员的精致化意识,从学校建设各环节的细微处着手,做到“导”与“管”的有机结合。它以服务为基本出发点,着眼于建构积极健康、自主管理、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都成为精致化质量观的追求者与精致化目标的实践者、创造者,在和谐的环境中提升个体的价值追求、行为效果和文化品位。
我和一些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交流时,会征求他们对学校“精致化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但听到的都是关于学生怎么跑操、怎么排队,食堂如何就餐,教师如何考勤、考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把重点放在了学校管理的形式上。于是,我利用全员培训的契机,让所有师生明白,“内涵”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内涵”就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内涵”才是我们要实现的愿景,强调“精致化管理”是“内涵”的管理,而不是“形式”的管理。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精致化管理”来办好一所学校?一要从学校的内涵出发,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二是学校要具有“本土性”,“本土性”必须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要根植于自身的土壤中。我校作为一所老牌民办学校,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从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落实“精致化管理”的途径
我们经常带领教师去好的学校参观、学习,看到的都是别人怎么做、做什么和做到的效果,但总是学不来、学不像、学不到真谛。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学习时没有明确目的,更没有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模仿的只是形式和方法,而不是融入校园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目的。“精致化管理”的途径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地落实好每一个方案,执行好每一个目标任务,不打折扣地推行实施。在此基础上找到正确的“形式 ”和“方法”,并且辅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性,再加上责任心,最终插上“高效”的翅膀,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人本精神”的“精致化管理”才能更好实现。
如何实现“高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有效管理理论”指出,有效管理是清楚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怎样高效利用时间,并且要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上,确立自己的目标。当明确了工作目标,你就会豁然开朗,就能把工作中的事情分出轻重缓急,把时间计划得有条有理。目标管理就是“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更接近目标”。基于对“精致化管理”的更具体明确的要求,我们制定出下阶段的管理目标:常规管理形成规范,针对教学、教研制定教学目标,并行之有效地执行。
把握“精致化管理”的核心
学生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培养的素质之一,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教学最主要的阵地在课堂。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才是学校“精致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确立了由课前预习、课堂释疑、合作探究、当堂检测、课后日清组成的“三案一题”教学模式。
“三案一题”教学模式以预习案、导学案、巩固案“三案”为载体,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当堂检测、课后日清4个环节整合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的能力。它主张让学生先学、互学,然后以学定教,以学生感兴趣、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促进学思结合;以自学质疑、解疑、释疑增进学思结合;以互教互学、互动探究激活思维,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进一步落实学思结合;以检测反馈、迁移运用,达成知用统一、知行统一;由学测情况落实因材施教;用课后日清来巩固所学所测。模式以自学为主,体现“注重基础、重点突破、简化课堂、精导多练”的特点。魏书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归根结底,我们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预习、练习、背诵,它的根本就是“自学为主”。
“精致化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尽量避免走入误区,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必然会实现学校管理的精致与高效。
(作者系东海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