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钟楼探索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城乡一体化的钟楼探索

■本报记者 李大林

3月9日,常州市钟楼区举办“钟楼教育十大惠民工程”新闻发布会,提升“城乡一体化”成为该区教育惠民的一大着力点。“城乡一体化弱点在乡村,关键在理念、在教师、在课程。”发布会上,该区教育文体局局长杨文娟如是说。

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以教师成长和课程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该区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致力转变发展理念、推动教师成长、创生优质课程?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转变理念盘活资源

地处该区最西部的殷村,有一所特殊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常州市泰村实验学校。2006年至今,该校一直与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共用校园。“与常高艺共用校园,就像同一个家里的两个陌生人。”泰村实验学校校长姚康民说。最初,两校书声相闻而不相往来,这种局面持续了6年。

2012年,两校的“隔离墙”打开了一个缺口。“我校缺少艺术教师,近在咫尺的常高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常高艺文化课相对薄弱,而我校的文化课比较规范。”姚康民说。由此,两校开启了互借教师的浅层合作。

随着互动增多,两校萌生了“孵蛋养鸡”的想法。2015年,泰村实验学校在七年级开设“艺术班”,两校对该班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一同出力,常高艺还定期派教师对泰村实验学校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进行专业辅导。以点带面的项目合作,给泰村实验学校送去了不少“红利”。

从“借鸡生蛋”到“孵蛋养鸡”,泰村实验学校的转型发展为钟楼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启示。“乡村学校发展的瓶颈不是投入不足、硬件不硬,而是理念不新、抓手不够。”杨文娟说。

为进一步摸清问题,该区专门组织区域教育现状调研,梳理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学生学习方式不当、家庭助力不够等,并由此把区域教育新的“生长点”锁定在提高教师能力、抓好课程建设等方面,并以项目化的形式系统推进。

小举措助力大变化

2011年并入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前,地处农村的平岗校区只有6个班。“怎样制定适切的发展路径,是大跨度快速并轨,还是立足实际小步快跑?”这个问题一时难住了集团校长杨娟玉。

通过深入调研后,集团以提升教师能力为突破口,提出了课堂“改变10分钟”项目,要求教师每节课花10分钟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改变10分钟’就是针对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机会少的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并强化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该集团课程中心主任张祖润说。

此外,集团还选派20余名骨干教师赴平岗校区交流,深入实施“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观念更新”“开学五好”等项目,定期开展年级质量调研、分享论坛,引导平岗教师阐述自己的教育理解,让高效课堂文化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校园生根。

2014年,集团接受区教育督导团3年一次的素质教育督导,专家听课42节,平岗教师的16节课优秀率100%。“改变10分钟”刷新了平岗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行为,“集团内部交流”让平岗教师有榜样可循,这些小举措给平岗师生带来了大变化,如今平岗已成为拥有44个班级的农村优质校区。

联盟激活课程内生力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经验出发生成课程……”近日,钟楼教育“西进工程”的东风“吹”进了邹区镇中心幼儿园,这是鸣珂巷幼教集团与邹区幼教联盟的首次活动。

“课程才是最有效的育人载体。”该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叶舟说。为推进课程建设,该区以项目和课题驱动的方式吸收全区学校和教师参与,确立了引进外来科研项目、放大本土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主动多元发展3类项目。

为在全区形成和而不同的发展样本,该区明确提出各类项目的实施标准。针对本区优质学校、教育集团的“玩数学”“林树课程”和“教育戏剧”等课程项目,该区以教育集团、联盟校为桥梁,组建项目联盟,吸纳城乡各类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政推动、策略谋划、学校自主、路径创生机制,积极鼓励各校立足校情进行内生式编创,开发适合自身的校本课程。

以该区觅渡教育集团的“尚德学堂”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1+N+1”的实施策略,由觅渡教育集团牵头,卜弋小学等20所学校(幼儿园)共同参与,并与邹区佳农生态园等一批社会组织联合,联盟校通过架构“共育网络”、创新“实践范式”、开辟“田野课堂”等方式参与其中,累计开发出60种体验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以体验、实践为主的品格提升学习需要,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以项目为抓手,寻找城乡一体化的‘生长点’,促进全区68所学校(幼儿园)抱团发展、整体联动,从而推动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这既是钟楼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杨文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