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课外负担须堵疏结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须堵疏结合

■徐州高级中学校长 秦晓华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对此也很焦虑。怎么办?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问题解决路径。质言之,就是堵疏结合、综合治理。

首先是堵住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源头,打破既成利益链条。在我看来,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首因还是校外培训机构对利益的追逐。一些不良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心情,利用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心理,利用极个别教师罔顾师德一味逐利的失范取向,以有利于升学为幌子,以超纲教学、超前教学等为手段,甚至与有些学校达成协议,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对择校热推波助澜,借机从家长手中攫取大量钱财。

教育部通知的出台,对此种行为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根本性的治理。“坚决纠正”“坚决查处”“严肃处理”“严厉追究”等表述显示出本次专项治理行动的巨大决心和刻不容缓的情势。

“堵”的方式无非三种,一是纠正机构的违规行为,二是切断机构和学校的利益输送管道,三是查处教师的有偿推荐或有偿家教行为。

作为学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认识到学生课外负担重的危害,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场,为净化教育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决不能出于单纯的功利考量而和机构结成利益联盟,更不能把学生当成“唐僧肉”,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杜绝有偿家教行为,防止师生关系的异化,重建沂水春风的师生文化。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疏”。通知指出,“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参加校外培训的作用,不盲目攀比,切实减轻子女校外培训负担”。这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实际上,补课有其真实的市场需求。校内禁止补课,校外也不让补,势必造成社会性的群体焦虑。这应该不是本通知的初衷。通知针对的是当下教育培训市场的无序乱象,特别是以应试为噱头的逐利行为。

如何“疏”呢?一是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以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自主学习、名师公益讲堂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当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现象。课堂教学是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素养的主渠道。特别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补课,最多可以看作“输血”;自主学习,才是“造血”。人的健康成长是不能仅靠输血的,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造血功能。靠拼命补课得来的分数最终是靠不住的,学会学习远比习得知识重要。三是做好家长的疏导工作。我发现,在补课问题上,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往往是相左的。一般而言,家长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更高一些。这反映出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未来前程的关切,甚至颇有一些无助感。我理解甚至同情这种心情,但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补课这个问题。补课,真的能提高成绩吗?答案是,有可能,但非常有限。《新民晚报》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请家教次数越多的学生,成绩反而越差;每周家教或补课次数多于3次时,学生成绩明显下降。无独有偶,《金陵晚报》2014年报道说,根据调查,正常的课程计划之外,一周之内补课在3课时之内的,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有小幅上升;一周补课在3-6课时的,看不出成绩有明显的变化;一周补课超过6课时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而且“课上得越多,成绩下降越明显”。数据和事实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