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思维助推课堂教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可视化思维助推课堂教学

■左小平

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都需要知道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思考的方式,以便教学时因材施教。因此,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就显得较为重要。教学中怎样利用学生可视化的思维?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课堂。

【镜头1】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中。

问题:王叔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两位同学画的图。你觉得他们画的每种可能是否都符合题目的要求?谁来就其中一幅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以第一幅图为例,长10米,宽1米,周长22米,符合题目的要求。

师:你是如何验证的?

生:看看是不是符合已知条件。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更欣赏哪一幅?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画图,都把每一个可能列举出来;不同的地方,一个列全了,一个没列全。

师:你能猜到他们为什么选择画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画图表示得更加清楚。

生2:画图能够帮助我们分析题意。

生3:能看出不同的可能性。

师:从同学们刚才对这两幅图的解读,我们知道了画图不但能帮助我们分析题意,还能理清解题的思路。

师: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列全呢?

生:1号和2号对比少了两种情况。

师:同样是画图,为什么一个能画全,一个没有画全呢?为了尽量画全,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画。

……

反思1: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更要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本片段中体现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是利用学生画出的示意图,从示意图中我们能看出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学生本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完整,这就需要在课堂中呈现出来进行探讨。课堂中,教师通过这样两个问题:“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更欣赏哪一幅?”“你能猜到他们为什么选择画图的方式来解决吗?”让所有学生完善思考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镜头2】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课堂中。

问题:岭南小学六年级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师:我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仔细观察这些同学的作品,先想一想,他们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分析题意的?

生:画线段图或写数量关系。

师:同样是画线段图来分析,这几幅图你更喜欢哪一幅?

生1:我喜欢第2幅,画得更清楚,便于比较。

生2:第2幅不对,看不出谁是单位“1”,这里是把六年级45个同学看作单位“1”,从第1幅图中能看出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所占的分数。

师:听了他的介绍,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要看清楚谁是单位“1”,理解部分量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再画图。

师:画线段图分析和列数量关系分析,各有什么优点?这两种方式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1:列数量关系比较简单,题目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列;画图必须先要理解题意才能正确画出图。

生2:其实画线段图和列数量关系一样,在图中也能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

反思2:本片段中,我们能看到学生在分析题意时,呈现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先让学生分别解读两种不同的画图法和数量关系,然后思考画线段图和列数量关系各自的优势,最后对两者进行对比、找出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深化学生的思维,真正学会学习。

【镜头3】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课堂中。

问题:3个3/10的和是多少?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清楚。

师:3/10×3的结果是不是9/10呢?我找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这些同学采用了画图法,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吗?

生:我觉得前3幅图都是正确的,但不如线段图好。第1、2幅图中,看不出是3×3/10,第3幅看不出是同一个单位“1”。

师:大家还想到了这些方法,你的看法是什么?这么多种方法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呢?

……

反思3: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品质有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不同。本节课的教学不是一味呈现,而是采用“先分再合”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多元性思维,最后教师通过追问“这么多种方法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呢”,引发学生的对话、交流,让不同的可视化思维融合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