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也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慢一点,也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宓毓旸

门口的邻居焦虑着上小学的孩子的学习,她匆匆地走路,拎着一个几乎坠到地面的书包,推着她那似乎永远睡眠不足的儿子往前走:“快点!快点!磨磨蹭蹭的!急死人了!”

看见这一情景,我想起一个学生,一个12岁就坐在高一教室里的学生。

他叫“X自信”,这个名字一度引起师生的调侃:“12岁上高中,是够自信的!”

他的笑就像他的名字,或者说更像他的年龄:婴儿肥的脸上,肉嘟嘟的嘴巴总是不由自主地咧开来,露出白白的小虎牙,眼镜片后双眼弯弯,还会配上一串“咯咯”的童声脆响。在一群脸部棱角初现、变声期早就结束的男生中,他的笑显得那么突兀。同样突兀的,还有他刚到其他男生肩膀的个子。

最初,他的笑是自然的,那是被父母、老师的夸赞和同伴的羡慕滋养出来的笑。他的父母是大学教师,12年来,因为他快人一步的成长笑傲已久。别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他已经能认字了;别的孩子刚上幼儿园,他已经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别的孩子在做加减法时,他都能解方程式了……在老师的赞赏、父母的骄傲、同学的崇拜中,他撑着12岁“神童”的长杆一下跳进了高中。

之后,他总是笑着,在高中校园里以一个12岁男孩的多动跑来跑去,到底是有些突兀。

而这种突兀更为明显地表现于课堂。在少有人举手作答的高中课堂上,总有他高扬的手,那是属于12岁的急于表现的手。同学侧目,连老师也诧异,在表扬之余,有时也不免懊恼,因为没有提问的时候,他也会一节课十几次地举手。老师耐着性子笑问:“‘X自信’,你有什么问题?”“老师,这个页码印错了!”他一脸自信。“坐下!”被打断思路的老师一声厉喝。12岁的他听话地坐下,但并不能完全读懂这厉喝,于是,下一节课依旧多达十几次地举手。后来,老师干脆忽略了那执着高举的小手。因为,一个12岁孩子的提问总是与16岁的课堂不在同一频率上。

不过,在背诵古文时,12岁的记忆力让他依稀能找回往日的光彩。稚嫩的童声抑扬顿挫、滚瓜烂熟地在讲台前背诵《滕王阁序》《前赤壁赋》《过秦论》等文言长文,老师鼓掌表扬,“X自信”坦然地,或者说是扬眉吐气地接受老师的夸赞,眼神里掩不住天真的得意。可是,这得意无法持续太久,被鲜明对比的男生们并不像12岁的小伙伴一样会向他投去羡慕与崇拜的目光,他们只是觉得12岁的记忆力理当如此,甚至有的男生会生出被比下去的耻辱感,于是便对这个“小同学”施以小小的报复:随便撒个谎让他往老师办公室白跑一趟,或是找一个不存在答案的错题让斗志昂扬的他埋头苦解,或者干脆恶狠狠地瞪他一眼,亮亮大他一倍的拳头。

“X自信”似乎少了好多自信,下了课,总是一个人在教室里乱跑,有时他用12岁男孩惯有的动作故意捣一下某个男生,然后迅速大笑着跑开,并回头等待男生的追打。可是,并没有人追过去,这样的追跑对于16岁的男生而言早已是无聊的把戏了。对于女生,12岁的“X自信”更是没有多少话讲,在他的概念里,女生还是“三八线”之外的禁区,女生们则把他当作小弟弟。16岁的青春季节里,男女生之间的暗生情愫总是令这个12岁男孩反应过度,他对着当事男生挤眉弄眼地怪笑,可是,没有人呼应他。

12岁和16岁的鸿沟说大不大,可总是难以逾越。

后来离开那学校,不大见到这孩子了,但可以确信,3年的高中生活里他的快乐和自信大大少于12岁以前。

又听到门口的邻居畅谈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宏论,她终于给上小学的儿子报了4个辅导班,那男孩还不到12岁,眼里却已经有了16岁的忧郁。他不是神童,没有“X自信”的自信,也无法跳级,可是他还是被母亲驱赶着走得快点,再快点。

我想跟那母亲说:慢一点,也好,也许更好。

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恰当的速度介于快慢之间,那是任何事物都有的属于自己的速度,就像一株草,醒得再早也得在春风中开花,快一点固然能赢得夸赞的目光,可是慢一点,也同样不会被季节抛弃。总有一个恰好的速度等着它的脚步,那个速度我们该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