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养成教育 助力班级管理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展养成教育 助力班级管理

■秦美娟

学生习惯养成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巧”字上做文章,以评价促养成,可以有效助力班级管理。

遵循养成规律,开设班本课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可见,习惯养成是需要天天坚持的事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尝试开发了《习惯养成一日评》班本课程,每天抽出10分钟作为班级习惯养成评价时间,并将其固定化,使其首先成为班级习惯。为提高习惯养成一日评的可操作性,我以周为单位,编制《习惯养成评价表》,将每周习惯养成的内容、要求写入表中,并留有评价专栏,用于组织学生对每天的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在每天习惯养成一日评时间里,我会引导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对照评价表中的习惯要求对一天的言行举止进行评价,只要达成一个习惯养成指标,就可以获得一颗“★”;尚未达成的,画上“▲”;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可以将“▲”改成“★”。每周结束,我还会对学生一周习惯养成的评定情况进行总结,实施奖惩。

关注评价主体,制定评价指标。学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习惯养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结合学生年段特征及班级特点,把习惯养成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培养目标。每学年设定10个习惯要求,主要涉及集体意识、个人礼仪、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四个方面。每个习惯培养目标又分解为6~8个子目标,每个习惯训练2~3周。低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我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习惯养成的具体指标要求,通过诵读习惯儿歌引导学生对养成习惯产生兴趣,提高认知;通过拓展讲解及树立学生典型,使学生明确习惯的具体标准;通过2~3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以评星的方式展开评价督查,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强化习惯的养成。而五六年级则采用周一共同商定评价指标要求,周二至周五组织评价的方式,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

优化评价方式,构建评价体系。习惯养成是学生主动参与并逐步自动化的过程。养成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充分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并获得荣誉感。一是自我评价“三省吾身”。在每天的《习惯养成一日评》课上,我引导学生对照评价表中的指标要求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三省吾身”,可以通过与自我对话,增强学生的内在自觉,从小养成自省、自律、自立、自强的好习惯。二是伙伴互评寻找优点。皮格马利翁效应讲的是期待,要的是暗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尤其是老师、同伴的喜爱和关注。在习惯养成一日评活动中,我采用发现同伴习惯优点的方式,一方面将表现好的孩子作为榜样,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反观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请大家积极发现同桌或小组成员的优点,及时肯定同伴的进步,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认同感,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习惯养成。三是教师评价强化养成。教师作为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评价对于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班上为学生设立了“星星银行”,当学生有一项习惯做得特别好时就送其一颗星星,存入“星星银行”。在一周评价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申请从“星星银行”里取出“五角星”抵换“三角形”。四是家长评价保驾护航。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习惯养成的评价活动中,将评价的空间进行拓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习惯养成保驾护航。

(秦美娟,南通市优秀班主任,南通市“168”爱生先进个人,现任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