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构建多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本报记者 任素梅

2010年,我省首开全国先河,设立产业教授制度,通过选聘一批企业“大咖”到高校担任第二导师,校企联动培养人才。7年来,选聘了近1300名产业教授,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医药、农林等众多领域,惠及89所高校、6000余名学子,辐射 1081家企业。如今,产业教授已成为江苏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产业教授的纽带作用下,南京邮电大学与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26项,输出核心专利42项、原型系统26套;南京工业大学联合企业开发新产品1项、新工艺3项,实现成果转化4项……2月28日,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签约仪式暨推进会在南京举行。全省344名企业负责人、总工程师、技术总监等经过高校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程序,成为第五批产业教授。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金波,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主持会议。

产业教授制度是产生于江苏、发展于江苏的“江苏品牌”,由省人才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五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经过7年的持续推进,产业教授制度这一“江苏探索”不仅受到了省内高校的认可,在全国也产生了示范效应。在2016年3月召开的全国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对江苏产业教授选聘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随后,广西、云南、湖北等省(自治区)专门组织考察团前来调研学习。

产业精英进入人才培养核心区域

高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但不足之处在于离产业一线较远,如何弥补?产业教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和方法,那就是让产业精英进入人才培养的核心区域,真正将产业教授纳入教学体系,支持他们参与高校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专业与实训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订、教材开发及教学改革,承担实践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从产业最前沿的视角去指导和培养学生。

罗圣美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南京邮电大学产业教授。“中兴通讯与南邮于2011年开始合作,我为学校牵头组织开设了4门企业课程,并作为第二导师在科研、实践教学等环节指导研究生。我还积极参与学校教改课程设计,提供适应产业新业态的课程内容设置建议。” 罗圣美告诉记者,2014年他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一篇研究生论文获“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产业教授和高校教师一样,都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与学校共荣辱、共进退。”葛道凯表示,江苏产业教授来自不同行业和企业,环境机制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心尽职,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用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献力献策。

2017年,在总结经验成效的基础上,我省首次增加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侧重选聘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让产业教授制度能在更广范围内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科技创新。在公布的第五批产业教授(兼职)名单中,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205名,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139名。

受聘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邓建军,是江苏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也是新世纪全国首批“能工巧匠”。被聘为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后,邓建军很快融入学校,“如何减少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让企业立马用得上、用得好?产业教授作为企业骨干精英,有着深厚的技能积累,需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将学校课程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打通知识到应用的 “最后一公里”

“我理解的产业教授是能把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用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陈红梅是江苏金晓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产业教授,她的企业与南大共建的科创平台,促进了产学研的真正结合。近年来,企业累计参与培养南大学生超过50名,指导课题超过20项,其中部分项目获得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国际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应用奖。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介绍,江苏高校选聘的产业教授既有上市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也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还有国家或省市“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个人水平高、能力强,所在的单位资源多、实力强。通过发挥产业教授的桥梁作用,打造了一条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活力的“系统链”,也打通了高校人才和创新资源向企业流通的新路径。

“产业教授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高校。他们既懂产业,又懂教育;既身处创新发展一线,又把握科技创新前沿;既是企业家中的精英,又是人才中的人才。江苏拥有一大批这样既能搏击市场、又能走进课堂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胡金波表示。

从2010年选聘第一批产业教授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共选聘了76名江苏产业教授,形成了一支产业教授队伍。据该校党委书记芮鸿岩介绍,产业教授制度搭建了一个产业界对接教育界、创业价值对接创新价值的高端平台,加快了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化。如该校产业教授、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宏新与校内导师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创科技型企业——南京托普化工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

“十九大报告对加强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提出明确要求,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支持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在葛道凯看来,江苏探索实施的产业教授选聘工作,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是破解宏观层面人才培养供需“两张皮”、微观层面高层次人才培养从知识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

实现企业升级

与高校发展“同频”

产业教授制度如何实现企业升级与高校发展“同频”?葛道凯认为,主体责任在高校,关键在产业教授。高校要为产业教授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平台和条件,并积极为产业教授所在单位提供服务;而产业教授要主动融入高校,发挥好纽带作用,努力推动企业大门与大学校门“对接”,企业车间与大学教室“互通”,企业机床与大学课堂“共用”,企业图纸与大学黑板“同辉”,企业员工与大学学生“同学”,企业升级与大学发展“同频”,行业贡献度与大学培养质量“同步”。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是行业领先的电气设备成套供应商。该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李武峰告诉记者,集团目前共有14名专家受聘为省内7所高校的产业教授,8名专家受聘为高校兼职博导,182名专家受聘为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产业教授这一纽带,有效支撑了南瑞集团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仅2017年,集团与25所高校开展了15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合作。近5年,与高校联合培养了300多名研究生,其中30%左右留在南瑞工作。

实施产业教授制度的目的是推进产教融合。高校与产业教授签约后,产业教授将获相关经费,推动所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转化高科技创新成果。“要实现多赢,必须相互给力。”胡金波说,对高校来说,要真正把产业教授当“自家人”,做到教育教学真安排、科研资源真保障、服务支持真到位;对产业教授来说,要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切实把企业家精神带入课堂,把市场理念融入教学,把创新能力传授给学生。

针对江苏产业教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省人才办、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出台《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办法》,明确对产业教授加强考核管理: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由聘任高校进行约谈并要求整改;整改后一年考核仍不合格者,由高校报省五部门审定后予以解聘。

“产业教授在企业与高校‘两栖’发展,既了解双方的特色与优势,也熟悉双方的不足与需求,对推动校企协同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条件。”葛道凯表示。事实证明,充分发挥产业教授的主导作用,有效推动了校企在协同中目标契合、主体聚合、过程融合,形成了“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人才共培”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