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镜鉴与创新之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改革镜鉴与创新之道

■扬州大学 吴锡平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近30年来,中国大学的发展始终清晰而坚定地瞄定一个目标:“世界一流”。这条进取之路,注定波长浪阔、曲折回环,回顾反思已经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历史,其意义不仅仅是巡礼成就、盘点成绩,更重要的是谋势全局、决胜未来。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储召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感知这些年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脉动,选取典型案例和重要论述,汇编出版了新著《问道“双一流”》,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样本。这本书收录了他聚焦中国一流大学建设近60篇新闻报道、评论和访谈,其中既有对国内数十所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内部管理、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实践与探索的抵近观察,也有对标“世界一流”,把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叩问发展战略与路径的热点评论,还有与国内多所著名高校掌门人思想碰撞的访谈实录。在这些文章里,作者秉持一贯的热情度与思想力,梳理总结中国高校的“一流之道”,潜心细解发展密码,以问题意识与建设性态度,为高等教育界的新声、新潮、新气象大力鼓与呼,为大学发展的不同路向与风格选择细细辨析。

书中收录报道作品,有多篇创造了“第一”,比如第一个报道了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第一个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置换,第一个报道了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治校,第一个报道了浙江大学的人事分类管理改革……这些“第一”背后,是这些高校具有“攻坚”“破冰”“破题”意义的“摸石头”过河式的探索与“第一个吃螃蟹”式的试新,其成败得失,对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将这批先行先试者的探索案例集纳在一起进行研究,对后来者理清改革思路,规避共性的障碍与风险,更有效地推行发展举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书《聚焦》篇中,他把脉“办学特色”,问诊清华大学的本科教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探究文科原创科研,寻找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力点,纵论校企合作、协调创新的关节点……直面这些关乎一流大学建设的痛痒与要害,一一讨论、辨析,寻找突破口。在《访谈》篇中,他对话“明星”校长李培根,记述他对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理解;采访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探讨北大的海外引才;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对谈,提出与世界一流差距最大的是教师队伍……文中既有交流带来的情况介绍,也有交锋激发的思想火花。

迈向世界一流之路,注定是改革之路、创新之路,也是叩问初心之路。早在2002年,储召生就在《大学都要综合性研究型吗?》一文中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造某些“卓越点”,而非都要去追求“综合性”“研究型”。在一流大学建设迎来“关键时刻”之际,他提示大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其杪(生长点)应该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根(支撑点)应是一流本科建设。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走出“重金挖人”的路径依赖,不过分依赖老专家,着力加强后备队伍建设,才是“好路子”。一流的本科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元素与内涵……这些论断切中肯綮,已越来越成为高教界的共识。

在梳理中总结,在追问中求解,在踏勘中破题。“双一流”建设正在路上,这本“问道”之书,以丰富的实践案例和闪现的思辨之光,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初衷、来路、归途和去向。

《问道“双一流”》

储召生 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