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河流里遇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时光的河流里遇见

《巨流河》

齐邦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江苏省清河中学 于秀权

以前我一直认为,对历史事件中人与事的记录,只是为了让世人知道,曾经发生过许多我们永远也不会经历的事。我们只是冷眼旁观者,因为世上每个人都如此卑微渺小,在时光的河流里颠簸挣扎。当我读完《巨流河》,世界突然安静了,有春风拂过,有冰霜坠落,有阳光弥漫,有暴雨滂沱,仿佛都是,又似乎都不是。

因为文字,因为遇见。

齐邦媛乃国民党元老齐世英先生的长女,台湾文学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有“永远的齐老师”和“台湾文学教母”之誉。齐邦媛生长于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抗战岁月,历经家国离乱、世事沧桑,“心灵上刻满弹痕”,终以80高龄的病痛之身历时4年写下这部含血带泪的长篇回忆散文《巨流河》,堪称“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从长城外波涛汹涌的巨流河,到台湾南端平静无澜的垭口海,那个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过十几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年轻女孩,成长为一名将台湾文学引介至西方的重要推手。八千里路云和月,回望漫漫岁月,那慈爱仁厚的祖母、温和洁净的父亲,那撒石灰的童年、无处安放的青春,那自强不息的张伯苓校长、温厚儒雅的朱光潜先生,那松花江上的大豆高粱、嘉陵江水的奔流呜咽,那开满芍药花的小西山、深邃无边的垭口海……都随风而逝,却永志难忘。

渡不过的巨流河,是郭松龄倒张不成兵败身殒的遗憾;渡不过的巨流河,是齐世英满腔抱负付诸流水郁郁而终的悲愤;渡不过的巨流河,是齐邦媛坐在垭口海边,对不能回归的东北故乡的眺望;渡不过的巨流河,是一个民族历经磨难难以愈合的一道伤口。

《圣经》曰:一切皆有定期,人生万物皆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挣扎有时、平静有时,喜乐有时、和好有时。从巨流河到垭口海,并不意味着遗忘和消逝,它是历史和时代大潮自然的流向。逝去的一切不再回来,历史的长河不会倒流,平静才是人类共同的愿景。

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感慨。

一个人的似水年华,一个民族的血泪历史。20 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反映到个人身上尤其如此,齐邦媛之父齐世英一生立志报国,欲拯救民族而不能,欲独善其身而不易。眼见得东北易帜、日寇侵犯、国共失和、家园沦丧,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一腔热血无力救国。齐邦媛自幼随父母四处流离,故乡沦陷,亲人相继离去。悲伤笼罩着全书,可是这种悲伤在齐邦媛蕴藉隽永的叙述下,则显得十分温雅平和,特别是对沙坪坝的描写,温馨温暖,恍若隔世,不惊不扰,不动声色。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条巨流河,有时奔腾喧嚣,有时平静流淌。

遗憾是人生的真相,唯有爱与回忆的炉火供我们取暖。从书中,我读到她父亲送她去北平西山疗养院,在火车经过长长的铁路桥发出雄浑的轰隆声中,她第一次和父亲面对面坐着,那幸福的感觉;读到母亲在哄孩子时唱《苏武牧羊》,“兀自绝寒,时听胡笳,入耳心痛酸”,以及后来在遥远的台湾反复轻唱的酸楚;读到从南京逃往汉口,在芜湖换船遭遇飞机轰炸时那些凄厉的哭喊;读到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的训诫;读到朱光潜先生英诗课上“突有所感而哽咽不能止”的伤怀;读到孟志荪老师教杜甫诗时声泪俱下的悲愤;读到她在三江交汇之处诵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伤;读到中山中学教师教唱《松花江上》的漂流之痛;读到南开中学合唱团千人同唱“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的壮怀激烈……

王德威先生认为: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巨流河》以最内敛的方式处理那些催泪的材料,它所蕴藏的深情和所显示的节制,不是过来人不能如此。

齐邦媛先生把个人的悲欢离合放进整个时代的洪流里,以一个敏感女子的细腻,以一介普通平民的平和,让这段民族的苦难史,于我们更真实、更清晰,让我们对战争之痛、乡思之愁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当我们和她一起跟随孟志荪老师朗读滔滔深广的唐诗宋词,跟随朱光潜先生背诵济慈的“无情的妖女”、雪莱的“印度小夜曲”、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时,竟感到如此的激情澎湃,热血奔流。

齐先生在《巨流河》里,满怀深情地追忆了在战火纷飞中接受的教育。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画面,那些开明开放的教育思想,那些不屈不挠的教育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立志教育救国,“中国不亡,有我!”的呐喊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注重国际性的优秀教学传统,让莘莘学子受益匪浅,闻名全国的体育教育锻炼了学生强健的体魄;教师自己编写的选修教材结合时代特征,指引着学生向前;简陋的防空洞里的阅读,热血沸腾的“千人大合唱”,令人震撼的“美国会不会参战”的全校性辩论等等,让人难忘。那一串串教育人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