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好老师”对于个人、集体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学习总书记的北师大讲话,特别读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时,内心再次受到深深的触动。我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中也一定包含着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我们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四有”要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扎根乡村,坚守理想信念

1981年,我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中师毕业,带着让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到偏僻艰苦的村办小学任教,一转眼,36年过去了。从1981年只有100多名学生的落后村小,到2017年能够为2000多名农家子弟提供优质教育、接待3万多城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待近千名境外师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教育集团,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正体会到,选择做乡村教师,也许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出不了名,但是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认认真真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有盼头,一定能够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享受到充分的生命尊严和人生乐趣。我坚信,扎根乡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帮助乡村孩子“筑梦、追梦、圆梦”,就能“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我以“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荣,我愿意永远坚守三尺讲台,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享受奋斗,提升道德情操

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很多地方做教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这些话语让基层教师倍感温暖。其实,想想当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陶行知先生,我们的“清苦”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征途上,辛苦就是幸福,疲惫就是陶醉,奋斗就是享受。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住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努力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真正做到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知行合一,积累扎实学识

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读好“三本书”:读好行知这本大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做好“四门功课”: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动笔。我们要学习、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开展新时期“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索,整合富有教育意义的当代生活场景,聚焦“事件”、改进“工具”、积累经验、促进思维、优化评价。我们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为江苏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护花心态,彰显仁爱之心

总书记强调,“好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对此,我们特别有共鸣。我们发现,虽然大家都在说要培育祖国的“花朵”,但经常会犯“天天骂花苞、日日掰花苞”的低级错误。这样如何能当个好老师呢?我们要继续大力提倡教师、家长和学生人人修炼“护花心态”,形成“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心生态、关切生机”的育人思路,追求“含苞待放、生机盎然”的课堂文化,既欣赏美丽的鲜花,又善待可爱的花苞,营造具有充分安全感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做互敬互爱的小朋友、即知即传的小先生、自动自立的小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 杨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