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推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
■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傅祝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一、怎么看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
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好的学校,二是更好的公平,三是更好的制度,四是更好的服务。
二、怎么看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教育发展不平衡至少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不平衡,主要是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同一区域、同一城市、农村内部的教育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二是受教育群体上的不平衡,与其他孩子相比,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在教育公平、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教育结构上的不平衡,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的短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不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不紧密。
教育发展不充分包含很多方面。比如,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不充分。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事实上这一属性有所弱化,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同时,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差异化、共享式、开放性供给不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学校布局建设滞后于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比如,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受长期以来重视外延发展的惯性影响,一些学校仍然盲目追求扩规模,追求大而全,有的高校热衷于改名、升格。再比如,教育法治不充分。教育类法律法规很多是“软法”,执行力不强。教育治理距离法治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怎么推动教育平衡充分发展?
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是一个奋斗目标,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对江苏教育而言,这种发展应该是高起点、高目标、高标准、高要求的发展。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尊重教育规律,注重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在不放松硬件建设的同时,把发展重点真正转到内涵建设上来,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的发展,提升教育平衡性和充分性。
二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根本靠改革。首先,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想办法、找出路,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要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要优化教育结构特别是人才供给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增强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改革教育治理结构和方式,深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要大力倡导并推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推动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重要路径。适合的教育是国家的倡导和意志,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之都有明确要求。适合的教育是理念,更是实践。要树立系统化思维,在政策制度、实践操作、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大力开展适合的教育路径探索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