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发展适合的教育 服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溧阳市教育局局长 唐洪祥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新时代下,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适合的教育”,既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一次新诠释,也是素质教育及因材施教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一种新应用,更是教育领域的一场“供给侧改革”。它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导向,以实施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服务功能为核心,消除标准化、过分追求分数等“供过于求”或“无效供给”的僵局,提供更为多样、优质、温暖的教育服务。
近年来,溧阳为进一步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文化渗透、制度管理、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适合的文化
激发学校办学新活力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溧阳下辖10个镇,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城区择校热曾经一度居高不退。为增强农村办学后劲,激发农村办学活力,实现“农村不弱,城市不挤”的办学格局,溧阳教育紧紧依靠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地域资源,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专题研究,打造了一所所特色鲜明的优质乡村学校。为加强城乡学校高标准建设和新优质创建,缩小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以文化为纽带组建了10个教育集团,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全市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以竹文化立校的平桥小学、依托耕读文化确立自信教育的殷桥小学、围绕“乐渡”文化追求“共渡致远”的南渡中心小学、传承“诚善”民风,搭建“诚善银行”的戴埠小学……“一校一品”的文化软实力让城区学校不再是众星捧月的一枝独秀,溧阳教育百花园百花齐放。
适合的管理
释放教育发展新动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其规律一定简洁而优美。溧阳教育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深入各层面调研座谈,引进第三方专家评估。以贯彻教育方针为生命线,多维度确定育人目标,全方位规范办学行为;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试水校长职级制,攻坚教师“县管校聘”;以强化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优化手段,再造流程,追求品质;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努力追求教育发展的“温度”“质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017年,溧阳率先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面实行“县管校聘”,交流教师278人,占比21.9%,其中四类优秀教师和获得过溧阳市综合荣誉的优秀教师高达60%。基本实现每所学校都有骨干教师,有效地改变了优质校名师“扎堆”,农村校优质师资和生源流失严重的局面,初步建立起教师交流的良性机制,有力促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适合的课程
激活自由生长新空间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和地域优势,溧阳教育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应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在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地方课程,让课程激活学生自由成长新空间,成为学生实现生命成长的内驱力。
提供菜单式课程选择。进一步整理地方特色资源目录,实施特色精品课程菜单式选择。目前,全市88所中小学中,有50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发了133门地方校本课程,出版了15本地方课程教材。
构建开放性课程空间。为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课程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学生可以走进无人机产业园感知现代科技力量,参与茶叶节、旅游节等多元化活动感受家乡风土民情,走进市政府与市长进行“面对面活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打造融合化课程资源。围绕课题推进进一步建设更为多元的教育师资,邀请或聘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民间艺人等参与课程编写,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学,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让学生在“百家课堂”中感受人文、点燃智慧、激励人生。
“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每一个受教育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也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发展适合的教育服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既是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也是教育理想的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