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未知的自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未知的自己

■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惠锋明 

“哇,上什么课居然可以由我们来敲定!”“太酷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上什么课!”……在学生们的期待中,学校创设的“订单式走班制项目型科技课程”隆重推出,学生们在自主选课之后,走进比特实验室、能工巧匠屋、小小养蚕家等课程教室,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多数人并非在所有的智能领域都能表现出其创造性,而只在某一种或两种智能领域表现杰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可能都展示出同样的智能特征,更不可能拥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将学生订单作为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充分体现对学生个性需求、智能差异的尊重。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意愿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结合学校和周边教育资源,初步制作出符合各类学生订单需求的项目型科技课程;其次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沟通交流初步制作的项目型科技课程,进而再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最后根据最终确定的项目总表,进行第二轮学生问卷调查,确定个人的第一订单和第二订单项目。因为根据学生的订定需求可能有些项目的人数会特别多,超过教室合理的容量,所以除了让学生填写第一订单需求,还要填写第二订单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订单进行分类,创设满足学生订单需求的项目型科技课程。然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这些项目课程的实施显然已不可能采用原来的行政班级,于是,借助走班的形式,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相同或相近的孩子走到了一个班级里。

对于不同的项目课程,我们将学习聚焦于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例如,“机器人工作室”是一个让学生充满期待的项目课程,然而相对枯燥的编程难免让学生的学习大打折扣。于是,教师准备好火星地图及教学机器人,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火星探测机器人在火星着陆时,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着陆地点偏移,那么该如何重新编写程序,让机器人避开火星上的坑洼地带回到预设着陆地点去完成探测任务呢?”教师创设的情境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思考机器人的行进路线并尝试编程。在项目型科技课程活动中,教师创设的这些以解决学生需求为目的、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实施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开放的,且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一个个驱动问题形成了各项目课程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围绕主题,学生各自展开基于自己兴趣的探究学习活动。在问题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有符合自己需求和能力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并体现于学习预案。在学习预案的引领下,我们致力于让学生在课程中体现“沉醉感”,努力将学生的内部需求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为对课程的积极参与行为。

当一个主题的学习结束时,完整的学习预案是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最直接的成果,它是展示学生参与这一阶段学习的舞台。随着主体行为的积累,除了学习预案,在教师的引领下,每个学生还乐于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研究报告、幻灯片展示、画图、展览会、小型比赛……这些都是学生们乐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方式。例如,“航模会所”的学生会采用小型比赛的形式,切磋各自的学习成果,也有的学生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比特实验室”的学生则乐于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设计过程;“小小养蚕家”项目组的学生,或以图画的方式,或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展示养蚕的成果;“能工巧匠屋”和“小小建筑师”的项目成果展示就像是一场展览会……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会“炫耀”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也会相互交流,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

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目前开设了比特实验室、航模会所、机器人工作室、能工巧匠屋、小小建筑师、趣味百科坊、小小养蚕家、生物广角镜、电子探索宫、环保小卫士、虚拟实验室、数学测量坊12个科技课程项目。借助这一形式,学校开放课程权限,实现了学生的课程项目自选、学习内容自定以及学习预案自设。他们不仅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科学项目,还有机会参与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模仿→尝试→修正→再设计”“简单→一元→复杂→多元”的参与模式,学生在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中更好地发展个性、发现自我。6年来,“订单式走班制项目型科技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技体验,一批学生也在各类科技知识、科技制作比赛中脱颖而出。2017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中小学STEM项目试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