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铺筑产教融合“高速路”
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举办首场对话对接活动,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全方位把脉药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姜晨
医药产业对高校在培养药学人才方面有哪些期待,江苏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医药产业服务?2017年12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首场对话对接活动——药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峰会在中国药科大学举行,来自江苏省内高校、药企的300多位专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全方位把脉药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主持会议,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主持峰会“产教协同育人”分会场。
医药类专业成江苏
高校招生“大户”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话对接活动是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王江表示。
据介绍,江苏是医药大省,医药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近13%。近年来,江苏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创新药申报数量达到全国1/3左右,列全国之首。江苏也是医药高等教育大省。截至2016 年底,江苏省开设高等药学专业的高校共计61所,为江苏医药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此次峰会发布了《江苏省高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报告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江苏药学教育招生单位从2011年的43所增长到2016年的51所;招生人数从2011年的15780人扩大到2016年的21380人。医药类专业已成为江苏高校招生的“大户”。
《白皮书》还以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教育现状为例,具体分析并总结了江苏省医药产业与药学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问题。“作为教育部唯一一所药学类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每年有超过40%的毕业生留在江苏医药行业工作。”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告诉记者,学校先后与20多家省内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办学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及开展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我校与企业的融合是全方位的,所以收获也特别丰硕”。
产教融合需要
“同在一个屋檐下”
江苏“两聚一高”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据了解,2016年以来,江苏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先后举办了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江苏创新发展恳谈会、江苏发展大会、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等重要活动,目的就是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链,把产学研融合之路拓得更宽。
在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需求。《白皮书》指出,江苏校企协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弱,与企业联合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量屈指可数;聘请的企业导师师资力量不足,参差不齐;专利申请多但授权量低;教育捐赠力度不大;等等。
在王成斌看来,江苏为社会输送了很多医药人才,但长期以来,教育界和产业界仍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如何把“两张皮”变为“一张皮”,更好地实现融合,希望能在此次峰会上寻找到答案。
“春江水暖鸭先知。高校人才培养得好不好,企业最先知道。我们首次开启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对话对接活动,其主题就是产学研深度融合。”葛道凯说,“江苏是科技教育大省,1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如何把江苏的科教优势转化为江苏的产业发展优势?这是此次活动探讨的重点之一。”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葛道凯表示,融合可以让双方的优势放大,然而产教融合需要“同在一个屋檐下”。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融合属于跨界,需要有相应的政策鼓励,以激发“融合热情”。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多“牵线搭桥”,为双方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产教融合氛围。
专家代表共话
产教融合新路径
“江苏现有167所高校,普通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教育界与产业界结盟,既顺应国家需求,也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此次峰会上,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等就如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行深入研讨。
王江表示,产业界必须倚重教育界,教育界也必须与产业界结盟。高等教育只有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贴紧靠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当前,江苏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下一步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真正发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深化产教融合已是当前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来茂德建议,高校要主动对接江苏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深耕校企、校地合作,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服务江苏医药经济发展,推动江苏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成为支持江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库”。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合成研究中心主任王小龙认为,高校要走出去,要把论文做到产品里面去,把企业优秀的经验引入学校、引入课堂,与企业加强融合,教学相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海波坦言,目前高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任务很重,怎样实行分类评价,让一些确有专长的教师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去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需要考虑新的突破点。
据了解,此次峰会是整个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的首场,旨在搭建产教融合“高速路”,展示江苏省高等药学教育对产业界的贡献,传达产业界对高等药学教育学科和药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活动中,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与8所医药企业签订校企科技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中心和学生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