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文件”落实进行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1号文件”落实进行时

编者按 2017年2月,省政府出台“1号文件”,明确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任务书”和“路线图”, 在全省各地引起热烈反响。一年即将过去,全省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如何,成效怎样,困难何在?为此,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各地深入采访,并于本期推出深度调查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孙其华 王丽 李大林 何刚 王艳芳 李旭 王琼

2017年2月24日,省政府以“苏政发〔2017〕1号”文件形式下发《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24条措施,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刚性政策支持。随后,3月3日,省政府召开分管市、县长会议,全面部署落实“1号文件”;3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对“1号文件”和市、县长会议布置的20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出要求,对“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什么时间完成”等予以细化和明确。

一年即将过去,全省各地如何贯彻落实“1号文件”?出台了哪些举措,有哪些成效,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近日,记者走进多个市、县(市、区)深入采访。

放长眼,科学布局均衡资源

“省政府‘1号文件’印发后,我市在认真学习、深入调查、立足市情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出台一个政府文件、完善两项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三项改革和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文件落实,努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盐城之路’。”12月14日,记者走进盐城,该市教育局局长戴红光向记者介绍说,受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城市学龄人口迅速增长,农村学校招生人数明显缩减,“乡村空、城镇挤”的现象在盐城表现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做了大量调研分析,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布局规划方案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努力从根本上寻求解决办法。”

为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今年上半年,盐城市教育局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中心、上海市教科院等专家对大市区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论证,指导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同时,委托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中心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此外,为盘活市区存量资源,盐城市教育局会同当地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排查主城区空置楼房等存量资源,统筹规划当地城镇化进程、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学校布局,扩增教育资源供给。

“作为江苏教育人口的第一大市,徐州近年来面临生源激增的问题。为在落实‘1号文件’的过程中精准施策,我们在市政府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之前,在全市范围内对涉及教育发展的人口变化、学校建设、教师结构等进行逐一摸底,并形成《基础教育若干薄弱问题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确保相关措施逐项落地。”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吴昊说。为重点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等难题,2018年,该市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安排新(改、扩)建小学82所、初中51所。同时,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一体化水平,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20所,新组建教育集团10个,探索推进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学区联盟”管理等模式,逐步优化全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全省13个市均已推出“1号文件”设区市版,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南京是率先出台相关贯彻意见的设区市。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该市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教育专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重点编制实施江北新区、南部新城以及六合、溧水、高淳等区域的教育布局规划,确保新城、新区有足够的学位供给,同时鼓励优质资源向新区、郊区、保障房片区、教育薄弱地区辐射。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监测,对现有学校全面核查,逐一建立台账,对不达标的学校,坚持一校一策、综合施策,使其尽快达标。淮安市在去年严禁热点学校大班额的基础上,今年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班额控制要求,全市2017、2018、2019、2020年的起始年级班额,初中分别不超过56、54、52、50人,小学分别不超过50、48、46、45人,到2020年实现标准班额办学。

“科学布局、均衡资源,政府投入是关键。为此,我市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监测和考核。”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卫刚表示,为确保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三增长”要求,该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乡镇学校经费投入增幅总体高于城区学校,3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公用经费按省定标准的150%以上拨付。不仅如此,该市教育局还联合财政、统计等部门发布年度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告,公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不达标的县(市、区)。“市政府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县(市、区)目标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督导团每年对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重点检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落实“1号文件”过程中,全省各地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如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不足、教育投入增长不足以及大规模和大班额办学等。其中,大规模、大班额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省教育评估院今年2月发布的《2016年江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检测报告》显示,全省有981所小学(占比20.95%)和281所初中(占比12.25%)存在大规模和大班额办学情况,主城区学校和镇中心区学校尤为突出。由于办学规模、班额较大,全省有2243所义务教育学校(占比32.16%)都存在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问题,并且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尤以小学为重。

提质量,发展内涵优化生态

江苏首届STEM教育大会暨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推进会不久前在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69所STEM项目试点学校名单,南京占了23所。南京外国语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STEM引领“教和学”方式变革,强调社会价值、人文艺术、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增加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叉互动,为创造种子的萌芽、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徐州市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于2014年推进柳琴戏曲特色文化项目建设。从民间走入校园,由传统渗透教学,编教材、进课堂、培训教师,几年来,柳琴活动风风火火。“精彩纷呈的特色教育,推进了全区义务教育内涵建设向纵深发展,也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开了一片天。”铜山区教育局局长吴亮说。在义务教育内涵建设中,全省许多地区和铜山一样“狠抓学校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教育格局。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各校贯彻“1号文件”时特别关注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并由此优化了区域教育生态。以无锡市为例,该市严格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出台文件、召开会议、开展专项检查等,明确免试入学、均衡分班等招生纪律和规定,切实管好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则要求采取面谈方式录取学生,对违规招生的学校给予约谈、严肃批评和削减招生计划等处理。今年下半年,该市开展均衡分班情况专项督查,明确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四种情形”“三种处理办法”,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严肃处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等问题。

“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办学规范、发展意愿强烈的学校,实施‘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计划,逐校论证学校发展规划,引导学校不挑生源、不争排名,开展内涵建设改革试验。”无锡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徐成洁告诉记者。同时,他们鼓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托管、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城市新开发片区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目前,梁溪区、滨湖区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并已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要在落实教师交流轮岗等制度的基础上,统筹本地区教科研力量,采取定点定人联系挂钩等办法,帮助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1号文件”对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薄弱初中和小学质量提升工程提出明确要求。扬州市城区和各县(市、区)开展名校组团办学、名校举办分校、成立教育共同体和集团化办学,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扬有序办学,所有城乡学校均“网上结对”,有效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淮安市在办好原有教育集团基础上,今年全市小学共成立55个教育集团,将263所小学和101个教学点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实现小学集团办学全覆盖,集团内实行人员统一调配、教学统一进度、教研统一安排、质量统一调研、绩效统一评价。

学生课业过重是当下很多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综合施策、有效化解?江阴市教育局引入现代化技术研制APP,定期开展课业负担监测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同时作为四大核心指标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估。

今年以来,盐城市积极落实教育扶贫助学各项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盐都区各校配备专门生活指导教师,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家校热线电话制度,组建“代理家长”队伍,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空白。滨海县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教育、妇联、团委、关工委、工会、学校等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据统计,今年盐城市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近8000万元,其中资助义务教育学生68021人,资助金额6321.69万元。

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需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我省各地出台多项举措,倾注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构筑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空间。针对“1号文件”提出“切实加强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介绍说,该市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特别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和残疾儿童,广泛开展适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截至目前,该市6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实现“四个100%”,即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入学,100%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家庭经济困难随迁子女100%列入生活费补助对象,在中高考招生录取中100%享受同城待遇。

促均衡,配置师资突破瓶颈

“各地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这一‘重中之重’的‘重中之重’来抓,凡是涉及教师的问题,都要全力以赴去协调、去解决。”这是3月初全省义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省领导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江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适合的教育”,其着力点之一即在教师队伍建设。

南通将“实施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提高城乡学校师资水平”作为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今年我们制定并实施《南通市名师名校长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5年)》,将培养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新生代名师和领军校长。同时,发挥师范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南通大学、通师高专等教师培养基地建设。”郭毅浩说。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置问题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教师队伍缺编、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和教师性别比失衡是其中三大“症结”。各地城乡学校结构性缺编缺人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以下学校教师相对富余,城镇学校教师相对紧缺,整体呈现“农村相对不缺城里缺、县里相对不缺市区缺、主干学科相对不缺技能学科缺”的现象。以盐城为例,该市农村小学、农村初中音体美专职教师总体比例分别仅为13%、43%。

在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记者了解到,如按城市标准1:19师生比并上浮9%计算,该校应配备教师员额为106人,目前实际在编53人,缺额比例高达50%。“缺口”怎么弥补?常州武进区以“专设机构服务教师”牵住岗位竞聘“牛鼻子”,以此破解教师流动难题。“缺编最多的小学生师比为32.5 :1,而超编最多的初中生师比为6.2 :1。”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昇学说。该区多个部门协调联动,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为推进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设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统筹全区教师人事管理事务,由区教育局委托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与8078名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专门为教师服务。

无锡将“保障和均衡师资力量配备”作为贯彻省政府“1号文件”的重要抓手。5月31日,该市出台相关文件,针对生源持续增加带来的师资短缺以及部分地区探索按岗位购买服务、编制备案制等做法,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给予全力确保编制的刚性政策,从根本上保障教师配备。2017年,全市安排1434个岗位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与此同时,该市建立健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打破教师招聘岗位核准到校的传统模式,实行全区统筹、统一招聘、统一分配,部分市(县、区)基本实现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

淮安市通过空编县区统筹调剂、在市直教育系统内部挖潜、市级面上协调支持等三大举措,统筹969个编制用于解决因中心城区人口集聚而导致的教师编制紧缺问题,其中今年已核准使用96个调剂编制。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难题,省编办建立完善教职工编制统筹调剂机制,在设区市范围内统筹调剂。据统计,全省在设区市范围内已调剂4965名事业编制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解决师资不足,不能仅盯着编制。南京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秦雯介绍说,从2015年起,该市城乡艺术教育帮扶全面推进,六合区成为首个试点区。试点两年来,六合区先后有700人次参加各级培训,惠及61所中小学约5万名学生。该市依据《城乡艺术教育帮扶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9)》,2017年重点在江宁、浦口等5个涉农区继续开展帮扶,扩大美育师资定向培养。

在推进教师均衡配置方面,全省各地努力清晰可见,但瓶颈不少。以苏南某地为例,该市部分教师对于地理位置偏僻、硬件条件较差的交流学校存在一定排斥心理,优质学校主动参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家长反对优秀教师外派,乃至出现阻止优秀教师交流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还有待优化顶层设计,教师实际收入与公务员实际收入还有差距。受限于国家各项工资政策规定,目前地方和学校在教师绩效工资再分配方面的空间有限,导致绩效工资不能很好调动,甚至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苏北某市的部分县区,存在城区教师主动向乡村回流现象,其中绩效工资“大锅饭”是重要原因。此外,各地各校不少教师因受岗位数量限制无法申报职称或评到职称而聘不上相应岗位,“人走岗走”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据记者了解,年中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相关部门组织“1号文件”落实情况调研。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大班额、大校额现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置,随迁子女入学保障压力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12月14日,记者就省政府“1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专门采访省副总督学、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邹宁华。他表示,全省各地落实“1号文件”精神取得了积极进展,产生了良好效应。但当前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破解体制束缚,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如何优化学校布局,消除大校额现象;如何创新政策措施,解决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增大的问题。“当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既有缺编缺人的问题,又有积极性调动不够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深化改革创新予以解决。”邹宁华说。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邹宁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突破“核编到校”的政策瓶颈;加大资源供给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有偿补课专项督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经费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