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性言行之正 闪高雅向上之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养德性言行之正 闪高雅向上之光

——沛县正阳小学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与思考

■沛县正阳小学校长 姚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所以我理解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应该从规范的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自觉的好习惯。“习惯养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基础文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有力的撬动点,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调整,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和育人理念的发展。

“习惯养成”德育课程

的产生背景

我校创建于1990年,回顾28年的办学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学校发展的“三步跨越”:1990年至2000年,承载使命、艰苦创业,按部就班办学,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2001年至2013年,积淀特色、探索规律,产生了主体办学意识,积极参与苏教版教材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学校进行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习惯养成为突破口”的德育实践,彰显学校特色;2013年至今,借助平台、开拓创新。随着“学讲计划”的校本化推进,2016年底,学校开始对整体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规划,首次提炼出“阳光娃·正教育”的教育哲学和正阳课程体系。在这一前提下,学校将德育工作进行序列化、体系化设计,构建了“正德”德育课程体系,把“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正德”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两全”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担当、好学、健美、乐创”的育人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德育课程建设与学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习惯养成”德育课程

的设计与实践

学校构建“习惯养成”德育课程体系,基于以下思考。

一是学校德育开展的客观实际。我校位于城乡接合部,现有学生5000多名, 有2700多名学生来自农村社区。他们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较多;而城镇社区的学生自我意识较重,现代公民素养并不明显,以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二是基于学校的教育哲学:我校取名“正阳”,具有深厚的教育内涵。正:纯正(正心)、方正(正人)、公正(正事)、端正(正学)、清正(争锋),即学校“立德树人”价值诉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品德塑造为根本、以习惯养成为着力”的德育课程设计。

学校在“习惯养成”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关注2个课程维度(“知”和“行”)、5个课程视角(习惯、爱国、理想、生活、艺术)和5个课程实施点,将“习惯养成”德育内容进行了体系化、课程化设置,进而纳入整个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校“养成教育”系列课程的一体化、具体化实施,使孩子们从懵懂走向明理,让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温馨;使教师从优秀走向优雅,教育内涵增重,办学格局更高;在学校的倡导下,家长们纷纷自愿加入到“护学岗”等活动中来,家校关系也从“合作”走向了“合一”。“正德”课程的实施,也实现了促进学生个性与道德成长的教育目的。

对“习惯养成”

德育实践的思考

正阳小学从最初的两个教学班发展成为南北两个校区,并在全县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可以说,学校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奋斗史。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必须树立基于社会需求、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尤其在当今义务教育对口入学生源增多、社会人群结构更加多元的背景下,只有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德育形式,强化德育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教育贵在品质养成,品质养成重在实施得法。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小学阶段作为儿童走向广阔社会生活的起始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来说,知识启蒙必不可少,然而,心灵的启迪和鞭策,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养却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对学校来说,小细节就是大德育,小习惯更显高品质。我们一直自勉:家长交给我们的是希望,我们送给家长的是放心。今后,我们将在德育课程系列化、活动评价情景化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教育的道路没有终点,需要我们用更多智慧来求索。我们愿与大家一起,共绘全县小学教育工作的蓝图。“养德性言行之正,闪高雅向上之光”,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