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溧阳市永和小学 陈晓东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校在开展“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过程中,在活动化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把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盎然。

挖掘教材,增加活动素材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教师要注意挖掘。在课题研究中,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只要有可能,都设计成可操作的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还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笔者还挖掘教材中的观察、猜测、联想、质疑、交流、概括等思维性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活动的素材,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问学生怎么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笔者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这时,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着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顺利地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笔者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概括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要把研究的内容置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实内容,变换活动空间

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宽,开展操作实践活动。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揭示今天的课题后,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把圆锥变形成圆柱或长方体,放进水中求出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让他们用橡皮泥进行分组实验,试着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们的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如下:

一组:把圆锥体橡皮泥捏成了长方体,测量长、宽、高后求出了圆锥的体积,看来圆锥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二组:把圆锥体橡皮泥捏成了正方体,也求出了它的体积。

三组:把圆锥体捏成了底面积一样的圆柱,发现原来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种比较常用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在研究时,你想把圆锥转化成哪一种立体图形呢?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圆柱体,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通过第三组的实验,学生已经知道当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时,相同体积的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笔者再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并汇报操作过程,说出了实验中的发现。学生的结论不一样时,笔者让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再次汇报交流,接着,笔者让大家谈谈对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体验或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是主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将静态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经过多次活动,激活学生的“转化”思想,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提供的某一种转换形式,设想出了多种转化方式,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学生不仅获取了圆锥的知识,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圆锥体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拓展教材,促进活动内化

教师要在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开发,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笔者在课前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有用”。

跨越课堂,增大活动范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除了利用教材的现有内容,在一个知识阶段的学习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专题作业,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在学生进行实践和调研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并适时给与知识和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调查“学校兴趣小组情况”,并就调查结果对学校如何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提出建议。又如,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引导学生思考“我可以为环保做点什么”,有的学生提出向环保部门写建议信,还有的学生则提出了将塑料袋的原料改造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让学生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