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贫困:我们一直在路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反贫困:我们一直在路上

编者按 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本报特别约请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晶晶笔谈十九大报告及相关教育话题。侯晶晶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她以近20载的顽强拼搏,写下了一部生动的“励志教科书”。

■侯晶晶

10月18日上午,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3个半小时铿锵有力的报告。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报告非常关注教育,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预防和纠正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精神贫困现象,因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道德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导师,我在基层工作中体会到:南师大近年来对于教育反精神贫困作出了新的积极探索,其创新经验样态对于教育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平,以及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预防道德贫困和精神贫困。南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是国家级科研平台,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专门研究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多年来,鲁洁先生、班华先生、朱小蔓先生等多位全国著名教育家在此辛勤耕耘、倾力付出,取得了广受赞誉的丰硕创新成果。2012年,年逾八旬的鲁洁先生率领德育所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接教育部任务,编写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受到刘云山同志的好评和教育部的书面感谢。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们相信,随着新教材进课堂、进人心,会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贫困,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除了教材建设之外,南师大还会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以及兄弟高校,成立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在生命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在全国深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南师大的“网络+课程”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高校推广。

十九大报告深刻分析指出:迈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教育来说,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南师大是承接教育部“国培计划”的高校之一,2012年以来,道德教育研究所共完成培训705人次。这些国培学员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和自治区,主要是来自边疆民族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骨干教师。在整个培训期间,道德教育研究所精心遴选专业素养深厚的名师为学员授课,提供先进、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联系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并在生活上予以充分的关照。每一期的培训学员对此都反响热烈。

另外,南师大还坚持派遣优秀教师赴新疆、西藏支持教育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通过教育反精神贫困来促进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路上。(作者系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