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责任担当,办有特色的一流高等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强化责任担当,办有特色的一流高等教育

■省教育厅副厅长 洪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认清这一重大判断,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党的各项事业,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始伟大的新实践、新征程。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更需要我们把准方向、明确目标、保持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思想和论断,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历史和实践表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针对青年学生中有可能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要充分认识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思想品德、强烈的社会担当、优良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坚忍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再次,如何看待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们的高校既要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更要坚守中国特色和中国灵魂,要有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在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经验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国独特的卓越文化基因,传承创新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中国气概,为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经验。

二、大学应有的责任担当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根本上讲,我们办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为了办大学而办大学,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强化“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价值追求。因此,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分析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规划、部署,要吃透精神、领悟实质,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学校定位,加强顶层规划,谋划学校发展。只有把握住社会需求,服务好国家需要,高校才能把握机遇,发展自己,贡献国家。

三、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过去,我们将高校喻为“象牙塔”,说的是校园应该成为让人静心修为的地方,成为消解浮躁之气的文化空间。高等教育“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争项目、争指标、争资源,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当进入“大提高”阶段,大家开始关注质量水平了,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遭遇困惑,承受焦虑,有的甚至心态失衡,迷失方向。个别高校已经不太像传统意义上创造知识、教书育人的净土,更像一个工具性、功利性至上的名利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因此,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包括我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数据比拼和大学排行榜争霸,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大学精神为底蕴,以追求卓越为理想的一次大学形象再塑。要努力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大学教师应潜心治学、全心育人;大学生应安心求学、拒绝浮躁;大学校长书记应理性治校、科学管理,让校园重归宁静。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生态,才有可能冲击世界一流,最终实现教育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