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守望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农夫”的守望

——记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沈茂德

■本报记者 潘玉娇

沈茂德的外号见证了他作为教育人的成长——

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任教于无锡县梅村中学(现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年纪轻轻的他,连续12年执教高三毕业班,他的全部心思都在教学和帮助学生发展上,学生们因此称呼他“茂德兄”,视他为亲切的兄长和朋友。

1996年,他到江苏省天一中学任校长。他的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天一”学子。于是,他成为“天一”孩子们口中的“矿长”。

除了这些“外号”,沈茂德还有个“自号”——他喜欢称自己为“农夫”,在他看来,教育具有农业生产的特性,他希望自己像个忠诚的农夫一样,守护好自己的土地,培育出优秀的种子。

“农夫”炼成记:

“心中要有一座山”

今天,与沈茂德的名字在一起出现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省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很难想象,曾经的他,高中毕业,却因“家庭成分高”无缘大学。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夜以继日,刻苦备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师范毕业,他走进挚爱的教育田地,深入钻研教育教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先后获无锡市、江苏省高中评优课一等奖。

走上校长工作岗位后的21个春秋,他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一样,一刻不停地运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在他的日历上,没有休息日,也没有寒暑假。

因为对教育的爱,他要求自己“同在”——与学生同在,与教师员工同在。只要孩子们在校,他就必须在校,一起出操,一起吃食堂,一起夜办公。再忙,他也会保持一学年80节左右的听课记录;再忙,他也会坚持每学期批阅一个年级的学生周记,定期找不同类型的孩子交流;再忙,他也要找老师谈心,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专业发展。

他认为,对教育、对师生,只有爱和关心是不够的,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给学校、给师生更有价值的指导。笔记本、手机是他即时即地的记事本,外出学习考察或是参加会议,他会随时记下思考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夜深人静时,他再把这些点滴的思考整理成文。他曾利用乘火车的几个小时完成近万字的文章,也曾趁着开会的间隙撰写刊物的约稿。他每年会被邀请至全国各地作主题演讲、校长培训,每次必做认真准备。他利用所有零碎的时间学习、思考、积累资料。这些年来,他出版专著《播种者的期盼与困惑》《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等共计130万字,发表论文200余篇,记录读书笔记200万字,他的教育思想在省内外形成广泛的影响。

比之黑瘦的外貌,他的勤奋更像一个农夫。对他来说,工作、学习就是生活,读写学研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常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做到的?他回答:“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这座山,代表着他对教育的热爱: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把前人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适合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天一的学生,在沈茂德嘴里都是“孩子”,毕业了的天一学子,给老校长来信,落款也多是“你的一个孩子”;在天一,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沈茂德的这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在沈茂德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要给予其适当的生长环境和适时、适宜的帮助,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于是,为了让“金矿”们闪闪发光,“矿长”竭尽全力。

他把课程建设看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他提出将学校建设成“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让学校成为“一本立体式的教科书”。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创办了“资优教育中心”“AP课程教育中心”,在江苏率先为科技特长生专门配置了16个创新实验室;设立了“名人课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神六”副总指挥等近百位知名人士应邀走进“天一”;他还设法联系高校、高新企业,开设了十余门大学先修课程(在全国属第一批),创建社会实践基地。

在“天一”,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每周拥有100分钟的固定时间可自由穿梭于上百个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中,自主学习;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每个节日都包含五六十项活动,学生们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天一科学院”“天一人文社”“天一艺术团”“天一运动队”四大社团板块,衍生出了近百个社团,让原本单调的高中生活变得极为丰富,让不同个性特长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沈茂德曾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表示,希望“天一学子的发展呈现出群星璀璨的绚丽美景”。他对此的诠释是:校园里要生长各种各样的星星,而不仅仅是高分考生。的确,细看这些年来从“天一”走出来的优秀孩子,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个性十足的“多面手”,而并非单纯的“学霸”。今年年初被美国康奈尔大学提前录取的吴林霜,是个热爱电影的小导演,执导拍摄了一部叫做《如愿以偿》的小电影,讲述一个平凡男生拥有超能力的故事;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朱晓语,是个钟情芭蕾的文艺女,今年4月还受邀前往日本冲绳参加大赛……他们是一流的学生,而绝非一流的考生,他们对于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有选择的能力,并且努力活出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文化的引领:

寻找“属于天一人的共同基因”

在沈茂德看来,校长不是一种官职,它应该是一种阳光和帮助师生发展的服务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应着力于精神引领。他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学校发展有品位、有深度、有高度,学校必须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学校文化,要用它来牵动师生的心,牵引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引学生的学习行为。

他曾多次表扬学校的一名普通的花匠。“她曾因种植郁金香没有成功而放声大哭,后来埋头探索,终于使得天一的校园里四季都花香四溢。”这种热爱岗位、认真做事、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沈茂德一直以来所倡导和努力践行的。这些年,他和他的团队带着“天一”人努力寻求属于他们的共同基因:“卓越其实是一种习惯”,让人敢于创新和奋进;“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人人心中都要有个梦”,激发着师生的理想和追求……

文化引领,重在课堂。追寻这样的理念,“天一”着力的“生长课堂”关注点从“知识”转变为“人的成长”,传统的知识讲授的课堂正在走向“能力课堂”“素养课堂”。学校已经举办十余载的“聚焦课堂”活动,目前已成为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文化展示平台,每年吸引数千名全国各地的教师前来观摩。

文化育人,教师为先。做校长什么最难?沈茂德坦言:教师文化建设。他认为,为此投入再多时间、精力、物质都不为过。

每年寒暑假他都有个“固定项目”——与教师们谈心,每位教师交谈1至2个小时。有的教师工作实绩优异,他积极给予鼓励;有的教师有困难需要帮助,他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予以解决;还有的教学出现问题,他会与对方一起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沈茂德说,与教师的交流,往往让自己深受启发,而教师们所说的一些深刻的言语,他更是会用心地记录下来并作深入的思考。

这些年,“天一”逐渐明晰了“双向成才”的发展战略,即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发展成才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教师外出进修,学校不仅在课务上予以照顾,经济上给予补贴,还要对进修优秀者进行奖励。学校不断邀请高校专家、兄弟名校来校作专题学术讲座,派教学骨干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组织教研组到重点中学交流学习……如今,“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教师们的责任感和敬业态度“从心里长出来”。

然而,不管是各级层面的表彰,还是圈内同行的认可,在沈茂德看来,都只是“天一”不断改革与探索的“衍生产品”,他最在意的并不仅仅是升学率,更重要的是学校能否让孩子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养成严谨、扎实的做事风格,有梦想,有担当,阳光、善良、热情、坚毅。为此,他一直在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