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路标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精神路标

■东台市教育局 王劲松

我常常沉浸于《老子》深远精约的精神中乐而忘返。周日坐在写字台前,窗外几声清越的鸣叫,我慢慢走进老子的世界。抬头望去,几只小鸟正在窗台上啄食谷壳,它们在俯仰之间仍不忘叽叽喳喳发出欢快的鸣叫。我静静地坐着,心渊处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老子,就和小鸟这些城市的精灵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老子的文字是在读书的时候,那时我常把他的作品和诸家的作品相比较,也常常用类似的方法识别这些圣人、哲人、智人之间的差异,有时一个很小的区别也别想遮掩。就像我们写书法一样,在写了几幅隶书后,再写行草,相互间的差异就心知肚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诸家的文字特征就慢慢展示出来。孔子作《春秋》、述《论语》,庄子有汪洋恣肆的《逍遥游》,老子则有含宏万汇的五千言《道德经》,都在昭彰后世,泽被万民。孔子的文字生动,形象性足以让人倾倒;庄子的文字相对轻松,让人看了觉得快乐;孟子学说是孔学的发展,但描述上更加精美细腻;而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有时让人恍兮惚兮也摸不着头脑。

老子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从遥远的、几乎是信史的时代走来,宛如立在眼前又无影无踪。古人和逝事虽都遥不可及,但精神尚在,影响长存。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他对老子抱着十分虔诚的敬意,每次巡演都随身携带《道德经》,他用琴声诠释了自巴赫以来的无数大师之作,而以自身的行动力行了老子的哲学。我想,对梅纽因来说,前者是音乐的极品,后者则是人生的经典。黑格尔也尊崇老子的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成是人类哲学的源头,这就是老子的魅力。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深受老子影响,他不仅号称“大拙”(来源于孔子的“大巧若拙”),而且确是大器晚成,他平生一大嗜好就是挥毫疾书“无”字,表达的正是顿悟的禅心与禅意。据说几年前,地处安徽境内的老子故居重建,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其所建巨资多为外国人所捐。《道德经》不仅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空间。

我常常惊叹老子超常的思维能力,他把一切感知为“道”,短短五千言,七十多处用“道”字,落实到每一个字的细节都鲜活细腻,精致简练。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知白守黑”,但不一定能道出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也不一定理解何为“知白守黑”。一幅好的书法,黑的地方固然是字,其实白的地方也是字,要守住黑也要知道白,这样才能达到高境界,才能让一幅作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是艺术。老子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中和一切行为中,大到“无为而无不为”,小到艺术,都有老子的智慧。

有这样两个独特的“场景”,把老子和孔子送入司马迁的视野,送入《史记》,送入代代相传的戏文,也送入两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怀想。

年轻的孔子风尘仆仆地从泰山脚下赶到周王都拜见老子问礼,孔子想认识老子,且着实入迷。那天老子刚洗完头发,他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双目似闭似开,面上似笑非笑,神情似醒非醒,把孔子都看傻了眼。孔子想,老子形体如同枯木一般,好像超脱了一切。其实老子在晾头发的时候已完全进入了一个寂静、深邃的奇妙世界。据说,孔子见老子后,几天都没说话,弟子们不解,并要孔子谈谈见老子的感受,孔子只说了一句话:老子是人中之龙,我则是瓮罐中的一只飞虫啊!

由此,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臆想,至多也只是一种怀旧和仿效吧。

另一个场景是老子出关,遇关令尹喜,“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我无法想象当时的场景,但鲁迅小说《出关》中,老子是以“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的形象出现的。他被关令尹喜苦苦挽留,请授天地机密、处世秘方。老子推辞不过,遂作《道德经》换来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老子出关以后,就径直骑着一头青牛去了流河之地,那正是一个产生经典的“场景”。在一代文豪鲁迅的心中,其实也萦绕着一些复杂的心事啊。

如今重读《道德经》,每一个字都隐藏着一幅美丽的画,每一个词语都潜藏着一首优美的诗,每一个成语都流动着一条汩汩的河,这就是诗意的语言。与其说我们在仰视经典,不如说经典在考验我们,经典是我们心智成长和行动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