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郑板桥爱鸟
■江苏省兴化中学 刘永福
郑板桥爱鸟,但他几乎不画鸟。他不画仕女宫殿、花鸟虫鱼传统画,他画竹石兰;不走写生一路,他强调写意、性灵。
他的诗词里也很少有鸟。记得板桥诗《怀李三觯》里写到了燕子:“待买田庄然后归,此生无分到荆扉。借君十亩堪栽秫,赁我三间好下帏。柳线软拖波细细,秧针青惹燕飞飞。梦中长与先生会,草阁南津旧约矶。”原诗表达了他和友人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对柳长燕飞、自由自在的乡村耕读生活的向往。他的眼中,燕子自由穿梭、活泼可爱。
但这些并不妨碍郑板桥爱鸟的热情。郑板桥爱鸟,表现在思想里、落实在行动上。
他在《十六通家书》末有“书后有一纸”里,对他的堂弟郑墨说出了自己的爱鸟观。他说自己“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因为“我图娱悦,彼在笼中,何情何理?”郑板桥进一步又说:“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爱之有道耳。”
怎样才算爱之有道呢?郑板桥指出:“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辗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而在品茗闲坐之时,则可见叶底鸟儿“扬翠振彩,倏忽往来,目不暇接” 。这样的欢乐,哪里是一只笼子、一只鸟儿的乐趣能够相比的呢?
郑板桥说的“鸟国鸟家”,当然就是绿树掩映、鸟雀云集的乡村农家。树是鸟的天堂,种树才有鸟雀云集、鸟语啁啾。
郑板桥鲜明地提出:为“鸟国鸟家”,养鸟不如种树。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爱鸟,他爱的不是笼中鸟,不是金丝雀丹顶鹤,是生活中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鸟。郑板桥的爱,是真爱,是大爱,是智慧的爱。
宦海沉浮,在历经十年多的县官生涯后,郑板桥毅然辞官回到扬州,卖画为生。晚年,回到家乡兴化,在儒学街修建了一套房屋,植树修竹,种兰养花,天天与兰竹为伴,听鸟雀鸣唱,终老余生。
郑板桥亲自为这个房屋取名“拥绿园”,并题一匾曰“聊借一枝栖”,挂于堂中。
郑板桥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大自然中的一只鸟。
郑板桥的“聊借一枝栖”,是一个生动的譬喻,是说终于有了一个住地,就像鸟儿可以自由自在地栖宿在某个树枝上。表达出板桥安分、知足、优雅的情怀,也夹杂着对生命短暂的些许无奈,以及不为外物所累的豁达。
郑板桥爱鸟,说到底,他向往的是有鸟儿鸣唱的自然,热爱的是像鸟儿一样自在飞翔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