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引发“核聚变”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放眼海外招贤纳士,立足本土培育名师,以高质量师资大幅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高层次人才引发“核聚变”

■本报见习记者 许妍 通讯员 张前

“希望你们在南邮留下激情燃烧的岁月!”日前,南京邮电大学举办首届海外青年学者论坛,该校党委书记刘陈现场向来自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才俊们发出了“英雄帖”。

截至目前,南邮集聚了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70余人。引进高层次人才给学校带来哪些新气象?该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如何助力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近日,记者走进南京邮电大学,一探其“用人之道”。

筑巢引凤,让“雪球”越滚越大

率先启动高端人才强校工程,颁布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早在2008年,南邮就将引才聚贤的眼光远放海外。

2011年,科研学者王永进结束了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后加入南邮。此后他便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渠道把国外更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在他引荐下,南邮在省属高校中率先成功引进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格林贝格尔。

无独有偶,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后,王琴作为南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来到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她的加盟也“带”来了另一位大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

“学校期待,量子信息方向的研究水平能在您这样的大师指导下迅速提升。”作为郭光灿的学生,王琴多次向老师转达学校强烈的发展需求。在学校的诚恳邀请下,郭光灿作为柔性引进人才来到南邮。

可选的学校很多,为什么这些大师会选择南邮、留在南邮?面对记者的疑问,该校人事处副处长陈春玲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第三次来校洽谈的时候,学校就已经为他布置好了办公室,实验室设备采购清单也早已备好,由他过目。正是这些暖心细节让彼得·格林贝格尔深受感动,最终他放弃了韩国、日本等国的邀请,选择与南邮牵手。不仅如此,原本每年3个月的工作时间也延长至半年。目前,他已经开始了在南邮第二个聘期的工作。

在实验室里,这样的一幕经常上演:书记、校长一出差回来就匆忙赶到实验室,并把后勤处、人事处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叫到一起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验室科研经费、场地、人员的问题。由校长杨震挂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导小组,总能让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无后顾之忧。“我们就是要集全校之力做好服务,团队需要什么人才,就搭配、引进什么人才,不让科研人员为了事务性的工作来回奔走。”杨震说。

在南邮强大的引才磁场下,包括世界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的奠基者约瑟夫·米托拉、韩国两院院士ByeongGi Lee、法国科学院院士Sari、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李海波在内的一批世界知名学者加盟南邮,而他们的影响力又带动了600多名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大师引领,拓展科研新领域

大师能在南邮待多久?是“作秀”还是“做事”?南邮的引才之举在校内外引发热议。杨震告诉记者:“南邮之所以不拘一格、大手笔引才,是因为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实现质的飞跃。”

在南邮工作期间,彼得·格林贝格尔和王永进组建的创新团队发现了量子阱二极管器件发光探测共存的物理现象,首次研发了同质集成光通信芯片,解决了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器件单片集成的世界难题,并验证了同频同时全双工光通信的可行性。这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使得南邮的相关学科站在世界最前沿,同时也在无意间打动了另外一位大师——201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天野浩。“目前,学校创新团队与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都有实质性的合作,共同研发高速、可穿戴、可移植的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王永进说。

由中科院院士黄维主持的“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项目瞄准国内外有机光电子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数据挖掘在网络运维中的应用”侧重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前沿研究方向,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李涛的引领下,让南邮在国内相关行业领域抢占了话语权;长江学者、南邮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岳东带领团队不断寻求解决业界“电网智能化”难题的方案……高层次人才在南邮的发展中大放异彩,学校的学科建设呈现出一番番喜人态势。以大师和领军人才为核心,南邮构建了20多个高端创新团队,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陈国良、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尹浩等大师都成为创新团队的核心人物。

大师的到来让南邮的学术生态环境日新月异。目前,学校化学、工程、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化学和材料科学接近全球前5‰。仅2016年,学校获批9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实现了基金委员会所有学部全覆盖,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大大提升。

也正是得益于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如今,南邮的科研覆盖了“大信息”学科的材料、器件、系统、网络、应用5个环节。以信息、电子为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和以光电、材料为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与“大信息”特色共同形成“一体两翼”的架构。

引育并举,

构筑人才成长快速通道

“学校引进人才不是为了‘捆’住他们,而是创造机会进行再培养,让他们练好内功,成长得更好。”刘陈说。为此,南邮专门出台了“1311”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即遴选10名“鼎峰学者”的大师培养计划,遴选30名“鼎山学者”的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遴选100名“鼎新学者”的青蓝人才培养计划,遴选10个创新团队的团队培养计划。

“在青年教师科研的起步阶段,‘1311’人才计划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视,它是青年教师不断向前的动力。” 说这话的是南邮的“80后”教授赖文勇。正是在“1311”人才计划的支持下,这位年轻的教授如今已成长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等多个“国字号”青年人才计划。

引育并举,构筑起各类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据不完全统计,南邮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后,有20余人在学校的培养下成长为院士、“万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学术大师。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培养,本土教师也不能忽视。”南邮副校长汪联辉曾先后6年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任后,有过海外任教经历的他在学院提出了“3+1”绩效考核法——如果教师在3年内没有拿到国家基金,或没有在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要么转岗,要么申请一年缓冲期,一年时间内未达标的,直接转岗。

“想在材料学院混日子,这不可能!”汪联辉说,在“3+1”考核法的助推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申报教授人数连续3年位列全校第一,5年内获得8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青年学者解令海、赵强、陈润锋等在《自然材料》《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整个“十二五”期间,南邮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的经费接近3亿元。在学校推动与大师引领下,“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并轨发展、共同成长。2017年,学校跻身中国最具创新力高校百强榜第96位、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第95位、中国大学顶尖科研成果排行榜第59名。

“信息行业遵循‘赢者通吃’的法则,这个领域更新换代很快,国际竞争也很激烈。信息学科的建设尤其需要发挥各类人才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学校找准科研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努力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刘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