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盏一盏的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那一盏一盏的灯

■张春华

学校要我上一节公开课,因缺乏临场经验,我倍感焦虑。课文虽然读了10多遍,我仍没有找到清晰的教学思路。偶进学校图书室,抬头即见一排崭新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刘国正主编),厚重安然,似待知音。我从并肩而立的众多学科著作中抽出了“中学语文卷”,随手翻看目录,恰好就有我要上的《晋祠》。一阵窃喜,有如神助。匆忙紧迫中,我反复读了于漪老师的《晋祠》,看她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熏陶入境;看她如何变换提问的角度,循循善诱中轻松化解难题;看她如何敲打关键词句,让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溅出语言和思维的耀眼火花;看她如何在语言与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文”中无痕“育人”。我不记得自己的这堂课借鉴了于漪老师多少内容,只记得这堂课受到了教研组同仁的一致好评,几位资深教师夸我的课堂有自己的思考,孺子可教。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背后有于漪这位著名特级教师的指点呢。

正是这堂公开课的好评,让我饱尝读书的甜头。这本集众多语文名家教育智慧与实践经验的大成之作就成了我的案头书,成为我教学路上的“幕后”导师。凭借这本书,我结识了钱梦龙先生和他的“三主”导读教学法,尝试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中发挥各要素的最佳效能;在研读张富老师“跳起来摘果实”的教学方法中,领悟到激发学生“潜能”才是最高明的教育;研读了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法”课例,让我真切感受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价值;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借着他科学简便易学的方法,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从研读名师教学理念介绍与课例研读中获取语文教学的方法,更从他们热爱教育、钻研教学的精神中获得鼓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既立足于语文教学的田间挥洒汗水,又站在语文教改的前沿滋养智慧。虽然各有不同的语文教学思想,但都没有偏执一隅,都是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的原汁原味的语文。

他们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建构出自己的教育理解,提炼出草根化的理论,所以既没有佶屈聱牙的术语,也没有凌空蹈虚的隔离感。贴近每位教师的课堂实际,理论与实践互为诠释。阅读他们的教学理论,就是引领自己对教学实践做理性化的思考与提升;观看他们的课堂实录,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教学理论的影子。比如魏书生先生的“六步教学法”,简便清晰易用。在魏书生专题的介绍中,我还结识了《班主任工作漫谈》,此后现场聆听魏书生先生的报告,更如醍醐灌顶,如痴如醉,兴奋不已,几乎把他关于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书都买了来认真研读。正是在对这些著作的理解与运用中,我思考出适合自己的教育良方。

跟着名家学一招一式,有时立刻就能让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但如果忽略名家教育思想与经典课堂个性化的土壤,以及教学功力和学情差异,即使依葫芦画瓢,课堂上也未必能出彩。在借鉴名家经典课堂时,不忘生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不忘贴近自己的教学实践,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新,这样才能让名家教育智慧真正成为自己的教学素养,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活起来。

20多年过去了,这些名师成为影响我教书育人的“重要他人”。向教育名家要教育智慧的阅读习惯,大概也源于此。前几年,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丁帆主编)。他们都是江苏乃至全国的名师大家,如赵宪宇、唐江澎、陆志平、黄厚江、曹勇军、张悦群等,我既从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汲取营养,又与他们讲座、上课的交流中明晰教学主张。

能遇到名家亲自指点固为幸事,但认真研读他们的教育智慧经典方为长久之计,不必躬身叩拜,不会厚此薄彼,不必限于时日,不会辜负你我。正是那一盏一盏的灯,照得心通路明。

(张春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