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适合的教育”:从“不同”走向“大同”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校长 李建华
教育的目的是指向人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江苏教育应运而前瞻性地提出了发展“适合的教育”,这是江苏教育在新时期的再出发,也是谋划未来发展的新定义。
作为一位基层学校校长,我以为,“适合的教育”就是让学校和孩子长成自己期许的样子,“成为自己”才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从教育的“不同”走向教育的“大同”,从而实现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存在,实现人的成长多元化存在。
首先,从实际出发,我们需要承认“不同”。我们就是一所非常“不同”的学校。我校于2013年9月由地处城郊接合部的3所薄弱学校整合而成,现有在校学生1900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占80%,来自全国19个省市。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自信缺乏、见识缺少、家教缺失”和“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的“三缺三弱”成了这些流动花朵的明显“短板”。流动性较大、文化素质偏低、家庭结构松散和城市融入艰难又成为他们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制约瓶颈。
其次,从政策层面,我们期待厚爱“不同”。“好”的学校都是相似的,“不好”的学校各有各的不同。本届政府报告提出“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是从顶层设计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所以说,“适合的教育”首要是公平的教育,或者说公平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对弱势群体的强势关注,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第三,从办学层面,我们努力实践“不同”。不管什么样的学校,“成为自己”是关键。为此,我们一是建构学校文化,把校园变成“故事”与“温度”的成长磁场;二是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原本的“短板”长了起来;三是把主题德育活动作为办学突破口,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更多“仪式感”;四是创新家校合作,积极构建“有温度”的新型家校关系;五是主动对外交流,培养师生“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