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发展“适合的教育” 坚守教育的本真
■淮安市教育局局长 张元贵
我们理解,“适合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是教育的本真。发展“适合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归属,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更好的教育”的本质要求。
发展“适合的教育”应该至少包含4个要素:一是以优越的办学条件作基础,党委政府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能够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二是以优质的师资队伍作支撑,着力优化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三是以规范的课程实施作保障,学校要秉持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是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作引领,用多元的评价机制引导“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引导家长、学生、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导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合的教育”。
近年来,淮安围绕建设“人人学有其所、人人学有所得、人人学遂其愿”的“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目标,在发展“适合的教育”上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探索尝试。具体来说,主要是努力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政策引领,加强统筹规划。淮安市委市政府通过听取教育专题汇报、召开专题会议、出台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全市上下合力推动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突出公平普惠,推进优质均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将所有招生行为纳入到按志愿择优录取的轨道上,深化集团化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完善教育帮扶体系,推进精准资助,研制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给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三是突出标准办学,规范教育行为。发展“适合的教育”,必须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坚持资源建设与内涵发展并举,坚持回归教育本真,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办学。
四是突出人才强教,优化师资保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视和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用机制激发教师扎根教育、奉献教育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与积极性。在这方面,淮安正在积极探索,期待国家和省里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