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唐江澎

当下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升学需求”凌驾于一切追求之上,“分的教育”演变为一些学校的“教育品相”与生态样式。在江苏新一轮教育改革启幕的时候,探讨发展“适合的教育”这一话题,其本质是倡导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探索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发展“适合的教育”,应该倡导“精微变革”,就是把“口号”变成“方案”,在教育终极价值追求的宏观视野内,致力于探索合乎教育规律的变革路径,争取在课程、教学、评价细分的具体领域内寻找到现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策略。

近年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对“适合的教育”进行了一番探索:一是大力开展生涯教育,让学生完成一种自我选择;二是进行体验式学习,依托六大课程基地转变教学方式;三是开通高中与大学联动渠道,大学教师直接进高中授课。通过这3项举措,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个性,了解了大学的专业,转变了学习方法,完成了人生规划。

如何发展“适合的教育”,我有以下3点建议:

一、发展“适合的教育”,需要从政策角度维护好江苏教育生态。在江苏,要维护好百年以来高中名校林立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高中以县(区)为范围招生、实行初中学校指标分配、引导义务教育在大学区内优质均衡发展,防止和纠正在一个大市范围依靠集聚优质生源、优秀教师办一两所超级中学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适合的教育”,需要制定适合江苏教育的高考方案。对于江苏高中教育而言,制定体现“适合的教育”理念的高考方案,是“适合的教育”落地的关键所在。

三、发展“适合的教育”,需要在四星级高中实现高端的普职融通。低端的普职融通实际上是人群的层次切分,人们普遍认为,进入职校的学生都是低层次的、被淘汰下来的。这对学生而言不是选择了“适合的教育”,而是一种被动选择。应该在四星级高中设立普职融通班,真正将学术类高中和技术类高中进行融通,实现“适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