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苏玉芝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朗读者苏玉芝

■兴化市大邹中心小学 王桂国

苏玉芝是我们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从小就喜爱文字的苏老师,当然也喜爱朗读。但那时真正的朗读,却高高悬挂在墙上的小广播里,距离她很遥远。因为生在乡下,她上学在村小,教她的老师,都是“泥腿子”民办教师,说话亲切得像路上的泥巴。老师不说普通话,学生会说普通话吗?其实不会说普通话,并不影响她“朗读”。语文课上,老师照例叫她读课文,她摇着头,甩着羊角辫,扯着大嗓门,像竹筒子倒豆子一样,哗啦啦哗啦啦,一口气将“豆子”倒完了。一片噼哩啪啦的掌声,让她的小嘴巴翘上了天。

16岁那年,她走进师范学校,第一次接触到普通话。同学们见面,互致问候,都爱用时髦的普通话,她却尴尬了,憋红了脸,好像牙齿生锈,不敢吱声。因为连平翘舌音都分不清,实在张不开嘴。不会说普通话,她心里第一次萌生了自卑,那个口齿伶俐的小姑娘不见了。走路时,总是急匆匆的,怕见人打招呼,每每低着头,眼睛盯着脚尖看。

说普通话必须从汉语拼音学起,而师范学校没有汉语拼音这一门课,她就拜身边同学为师,从“ɑ”“o”“e”开始学,对着镜子、对照口型反复练。学说普通话,说白了,就是跟五官“打仗”。翘舌音,她跟舌头打仗;鼻音,她跟鼻子打仗。不停地打仗,不停地纠结,让她磨掉了嘴里的“锈”,渐渐露出了自信的牙齿。

真正让她收获朗读“第一桶金”的,还要感谢她的文选老师周来宏。一次文选课,学习的是一篇写景散文,周老师指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她被分到了朗读一段描写小河流水的文字。当她大汗淋漓地经历了一场跟鼻子、舌头的大战后,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钟,接着,周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吗?我已经听到了小河淙淙流淌的声音。”那一刻,她才知道了,朗读有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握住人的心。

师范毕业后,她成了一名乡村小学语文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她花费的心血一点不比董卿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面对家长的质疑,她总是这样回答:“朗读,能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每次向孩子们推荐一本书、一册绘本或一篇童话,她必朗读一个扣人心弦的片段。孩子们被她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自然对文本产生了一饱眼福的渴望。下课了,一位年轻教师对她说:“苏老师,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我上课听讲的学生不多,今天在办公室无意中听到您的朗读,才发现,原来是我的语言太没有感染力了,隔着一堵墙,您的朗读都让我入迷。”

苏老师的语文课不一般,上课开始3分钟的朗读,雷打不动,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每篇课文学习前,她都要先范读一遍。经她范读的课文,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一块冷冰冰的生铁,突然间变成了神奇的磁铁,一下子吸引了他们。一年级的“小不点”,对朗读一无所知。苏老师朗读课文时,就变成了一个大顽童,除了面部表情丰富多彩,还不时有夸张的肢体语言。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她面带微笑,温柔地读着,前排那个小姑娘的眼睛亮了,她笑呵呵地说:“春笋娃娃呀!”

在孩子心里,苏老师是语言的魔术师,一篇童话,只要苏老师用朗读的嘴巴轻轻一“吹”,那一个个方块字就变成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所以,苏老师的课堂,忽而变成了大森林,忽而变成了动物园,忽而变成了海底世界,忽而变成了王子和公主居住的宫殿。

她指导孩子学语言,常常不厌其烦地问:“你觉得这里应该怎么读,为什么?”一篇课文会朗读了,才是语文学习的成功。孩子们放学回家,她每天还要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把当天所学的课文朗读给家长听。一次,一位家长跟她聊孩子的朗读,说:“苏老师,您指导孩子朗读,真神!”苏老师很好奇:“你怎么知道?”他说:“昨晚我陪孩子朗读课文,我先读给她听,她说我读得不对,老师说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距离那么远,小松树跟大松树说话应该拖长声调,喊出来他才能听到。”苏老师笑着说:“是啊,一开始他们朗读不出喊的感觉,为了让他们体会这种空间感,我请一个孩子站在讲台前,另一个孩子站到教室最后面,有了目标,再朗读这段话,语气马上就不一样了。”

苏老师执教20年,桃李满天下。学生飞出了校门,最容易生健忘症,小学老师更容易让他们忘记。但奇怪的是,苏老师却没有被学生忘掉。逢年过节回家偶然遇见她,学生总会如同当年一样热情地叫声:“苏老师好!”同他们父母闲聊,他们说,孩子长大了,难得回家,偶尔和孩子聊起童年,他们总会想起爱笑、爱朗读的苏老师。

现在,苏老师每天还在朗读。课堂上,孩子们学着她捧起课本,用奶声奶气的语音,朗读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听课的老师总夸她班上孩子书读得好,她会轻轻一笑。因为她知道,她的孩子们也知道,他们朗读的,不仅仅是一页页简单的方块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