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落地的力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立德树人“落地的力量”

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以项目化的方式为各地各校探索德育新范式开辟了一条路径。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答辩会现场,看56个项目组激荡智慧,共同探寻——

■本报记者 李旭

“66年前,抗美援朝前线战火纷飞。我校的孩子们自发省下糖果钱,捐购‘中国儿童号’飞机,他们的倡议得到了全国少年儿童积极响应,形成聚沙成塔的力量。今天,我们要让‘永远的儿童号’这一学校精神图腾深深烙印在学生的人生信仰中……”作为项目汇报人,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高海迪站在答辩席前激情满怀,又略感紧张——该校一项常规性的校级德育活动幸运地入围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首批评审项目,如果成功立项,它为学校乃至整个区域德育工作带来的品牌效应不言而喻。

6月13日,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56个入围项目逐一“过堂”答辩,接受专家评委的评审和现场指导。

注入德育时代内涵

彰显鲜活生命力

南京市银城小学“儿童对话式道德学习的实践探索”、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江苏省宿迁中学“‘筑梦大成’高中生生涯导航工程”、昆山市教育局“‘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家校合作实验区建设”……记者在答辩会现场看到,不少参评项目在已有基础上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尝试从不同角度探寻学生喜闻乐见、更有生命力的育人新范式。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后,究竟怎么落实?我们怎么找到立德树人实践的展开方式?实施品格提升工程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评审组组长之一、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说。

与传统意义上的德育相比,“品格提升”指向更加宽泛的领域。“它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指出。

十八大以来,我省基础教育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3月,省教育厅、财政厅共同启动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建设50个左右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首批项目申报启动以来,各地积极响应,经过层层遴选,今年4月,共收到项目申报75个,其中初审入围56个。

记者了解到,本次答辩会实行专家评审与现场指导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各项目答辩组成员由项目主要负责人、申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各项目申报单位主管部门的分管局长等共同组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项目汇报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分管局长还要就如何为项目组织实施提供保障作出表态。“除了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资金配套、队伍建设等全方位保障,我们还将确定一批苏州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与省级项目配套实施。”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婧娟表示。

激发学生主体性

打造共育“生态圈”

纵观本次答辩会,56个参评项目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其中,学生在品格提升中的主体性在各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南京外国语学校在“中学生多彩社团建设实践”项目中特别提出“学习者社区”的概念。“‘学习者社区’与传统社团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学生的自治、自主。”该校团委书记尹荷蓉在答辩中表示,总结反思学校17年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历程后他们认识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通过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品格的提升。与此同时,苏州中学“发展社团联盟 共筑品格人生”、扬州中学“‘自治自动’学生发展中心”、淮阴中学“中学生‘主体担当’品格提升工程”等项目也都不约而同地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突破口。

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认为,传统德育往往被定位为“管理、秩序和规范”,转变德育工作方式,就是要从“控制”转向“激扬生命”,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参与、自主感悟。

此外,拓展合力共育的“生态圈”“朋友圈”是参评项目的另一大特点。多个项目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及“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校际联盟平台等途径,跨界融合、多方融通。

例如,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田园心育——交互滋养的成长支持系统建设”从青少年成长的生态学视角出发,在“个人、朋辈、学校、家庭、社会”5个层面分别介入,提出“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感染心灵”,构建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成达e学堂:家校共育平台的建构研究”则紧随时代特点,尝试搭建“互联网+”背景下多方互动、针对性更强的家校协作平台。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牵头实施的“志愿养德:构建区域志愿者行动学校联盟”项目联智聚力推进区域性探索,以课程的理念统整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在真实的情境中唤醒学生向善向美的愿望……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多方致力的品格提升“生态圈”“朋友圈”,或许将有效改变德育“势单力薄”、零散无序的低效状态,给予学生健康成长全方位的正能量。

把握正确价值导向

小处着手细处着力

“‘时代领跑者’应具备领袖气概、关键气魄、常人气度和大事气志。”江阴高级中学项目组在对“领跑者”的内涵进行阐述时,一度引发了评委的追问——什么是“常人气度”?

“当前,社会、家庭往往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常人气度’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做自己的‘领跑者’最重要,我们希望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以平常人的心态做不平凡的业绩。”该校校长郁洪千从容自洽的阐释打消了评委的疑虑,其清晰的价值定位得到充分认同。

与项目特色相比,品格提升项目的价值认知、价值追求被评委们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对于品格提升项目而言,特色追求不是最终追求,不能停留在特色层面,而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成尚荣在答辩总结环节特别强调。

答辩结束后,评审专家从各项目的已有基础、理念思路、建设内容、实践范式、预期效果、组织保障、答辩质量等7个方面进行评分。记者在评分标准中看到,理念新颖、思路清晰、逻辑自洽、呈现物型、聚焦问题、行思融合、融通校本等都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如何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做出精准、细致的项目设计?如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使品格提升项目更加深入具体,落得更实?如何将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转化成当前儿童发展的主动需求?在评委们看来,这些都是参评项目下一阶段需要重点完善的方向。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构建品格提升的行走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从研学旅行课程丰富的体验和情感中实现有效的德育转化,还需要更加精致的课程设计。”参会代表、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告诉记者,这场答辩会让他开拓了思路,受益匪浅。

马斌认为,建设有亲和力的学生发展中心、创新有感染力的课堂范式、开发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源、发展有鲜活力的学生社团、打造有创造力的育人团队、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是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力求取得突破的6个方面,“今后,我们将逐步实现这一项目的广泛覆盖,形成省、市、县、校共建网络,使该项目为学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