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心解读生命哲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用童心解读生命哲学

《时间中的孩子》

[英]伊恩·麦克尤恩 著

译林出版社

■海安县曲塘中心小学 章智伟

最近一位编辑朋友推荐我读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由于每天和孩子打交道,出于职业敏感,我首先拜读了《时间中的孩子》。

正如封面上所介绍的那样,《时间中的孩子》是麦克尤恩的“首部暖怀、内省之作”。儿童文学作家斯蒂芬·刘易斯带3岁的女儿凯特去超市时,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斯蒂芬原本幸福的生活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妻子朱莉变得沉默寡言,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开始自我封闭,而斯蒂芬则踏上了一条疯狂的寻女之路。在这一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斯蒂芬不断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并想象着凯特的成长。虽然最终没能找到孩子,但经过痛苦的精神磨难后,夫妻俩逐渐接受了女儿失踪的现实,重又点燃了彼此间的爱情,并和他们新生的孩子一道满怀希望地迎接未来。

作者以一种跳跃式的手法来铺陈故事的情节,故事在斯蒂芬的现实生活和他的思维中来回穿梭,给人一种时而真实时而虚幻的奇妙感觉。“孩子”是小说的一个主要意象,虽然主人公现实意义上的孩子凯特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片刻便离奇消失,但“孩子”这一意象却始终没有离开读者的视线。对于主人公来说,寻找“孩子”成了他生活中唯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似乎也成为了一个隐喻,即成人在不断寻找早已泯灭的“童心”。失去了可以去爱和养育的孩子,失去了童心,生活也就迷失了方向,同样,当童心所独有的积极价值观被剥夺后,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事实上,斯蒂芬在整部小说中都被描绘成了一个具有“童心”的孩子或者说是孩子似的人物。书中多次描写了主人公孩子气的表现:凯特消失不久,斯蒂芬得到特玛尔母亲般的呵护;一想到战争,他突然“孩子般地害怕起来”;在寻找凯特的过程中,他走进一间教室,当起学生的角色,并认真顺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绘画任务……斯蒂芬尽情地展现着内心中孩童般的自我,以求在象征中重建自我,找到一种真实的存在,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类从儿童世界到成人世界经历了成长的疼痛,这期间,儿童所特有的情感、感受和理智在外界环境的干预下不断变化,因而成长是一个缓慢且困难的过程,从成人世界再退回到儿童世界则反映了对家园的渴求。书中的主要人物如斯蒂芬、朱莉以及斯蒂芬的好友查尔斯·达克实际上都是失败的儿童,他们需要继续学习、接受教育,才能真正成长,寻回自我。

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在《时间中的孩子》里,“孩子”被赋予了社会学的意义。与其说麦克尤恩通过这个孩子丢失的故事用温情的笔调诉说了生活的残酷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思索,不如说作家希望通过故事反映当今社会儿童生活的现状,并对成年人对纯真世界的摧毁做出了隐喻。无论是斯蒂芬对凯特的回忆,还是达克放弃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归原始和童趣的表现,都展现了作家对童年的向往。童年的逝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书中也始终弥漫着一抹淡淡的哀伤和怀念之情。可喜的是,故事的结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正如作家最后那段意味深长的描写:“哦?”朱莉说,“是个女孩还是男孩?”她把手伸到被子下面摸了一下,怀着对他们即将带着爱一起重返世界的谢意。虽然丢失的凯特最终没有被找到,但朱莉的重新怀孕及分娩还是给生活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和希望。

麦克尤恩是智慧的,他从儿童的视角发掘出成人世界的种种虚伪、浮躁、狂妄、自私和世故,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深有启发:当我们在充满功利和诱惑的物质世界里感到迷茫无助时,不妨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灵回到童年,归于澄净,用天真无邪的童心去看待一切,也许内心就会得到释然。当然,我们也应该努力地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最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他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来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