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学教师的“思政教育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位数学教师的“思政教育课”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姜晨 郑诗翌

手提黄色牛皮单肩包,身穿棕色夹克……5月4日上午,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数学教师杨访到教室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年满60周岁的他即将退休,离开自己所爱的三尺讲台。由于课堂风格独特、教学方式新颖,杨访的数学课广受学生喜爱,他也因此被称为药大“人气一哥”。

当杨访讲完课像往常一样向大家深深鞠躬的刹那,教室里的日光灯突然熄灭了。在融融烛光中,悠扬的小提琴声缓缓而起,数名学生手捧鲜花越众而出,教师们手提几何型灯笼,引着药大理学院党委书记张仕英、副院长陈曙从教室外推进来一个“聘书型”蛋糕。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杨访惊喜地接过鲜花和聘书,正式返聘成为该校理学院“鹿鸣读书会”顾问。

这场返聘仪式不仅惊艳现场,事后更是“刷爆”了药大学生的朋友圈。“如果没有听过杨老师的高数课,那可能是上了假的中国药科大学。”一名学生调侃道。上“有灵魂”的数学课,是杨访工作36年来致力达到的目标。在他的理念中,数学和哲学仅是“一墙之隔”,学习更应注重的是思想与思维。他的课上,解题技巧的讲解只是很小一部分,他教导学生更多的是“数学不是工具,而是一种思考”。

“找原函数就像打酱油,不能瞎打,你得知道油在哪儿。”“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能搞题海战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今天带领大家学习泰勒公式,科学家花了200多年把它搞明白,今天我用35分钟让你们搞懂。”……将幽默的语言融入枯燥的数学原理是杨访课堂的迷人之处,学生们根据这些经典语句编纂的“杨访语录”,风靡药大。

“上他的高数课,最常听到的两个字是‘思想’。”该校理学院学生赵成思说,“在访哥的眼中,做个有思想、有独立意识的‘大写的人’比什么都重要。”赵成思向记者展示杨访批改的作业,上面没有冷冰冰的钩叉,只有暖心的“温馨提示”。学生课堂上答不出题,他不会立刻批评,而是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对待科学”。若有学生偷懒不写解题过程,他会在作业本上批注一句“过程是关键”。

“其实,思政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就像杨老师的课不仅是充满技巧的专业课,更是思想上的一种启迪。”该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新虎表示,“做教师应该‘润物细无声’,这是教育所追求的‘大道’。组织此次返聘仪式,一方面希望留住杨访,让他继续带领学生读书、思考,做他们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希望他们做像杨老师这样‘有灵魂’的人。”

在药大,像杨访这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入平时课堂的教师还有很多。“我校的老师不是象牙塔里高冷的‘师尊’,而是会和我们一起吃饭、聊天的朋友,他们会与我们分享当年求学时泡图书馆、做实验、写论文的往事和体会。”该校理学院学生周芸告诉记者,每位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并常常利用这些新媒体与他们交流。“我们都特别喜欢他们,比如陈曙教授、杨访老师等,我们私下还专门制作了一套属于他们的微信表情包呢!”

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快车道,该校理学院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一座“四通八达”的“思政工作立交桥”。“四通”主要是指联通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团学组织、家企社会四大育人主体;“八达”是指涵盖理学院学生思政工作的8条主线,旨在帮助学生正三观、提学风、导心理、帮资助、强实践、促成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宽厚基础知识、杰出综合素质的药界英才。

“高校思政教育永远在路上。”张仕英表示,下一步,理学院计划举办辅导员再聚首活动,广邀曾在理学院工作过的辅导员再回到学院,通过不同年代辅导员的座谈交流及经验分享,将继承、发展与创新融合,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共同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献计支招。